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能否成为珠江口西岸发展龙头?-危中寻机看珠海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12月13日   来源:人民日报

    山清,水秀,风柔,花香,人口不多,环境优美。

    以“宁静”著称的珠海最近却“热闹”起来——广珠铁路、横琴岛、珠港澳大桥、航空产业园、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等项目纷纷破土动工,现场热火朝天……

    “大投入快发展、调结构优发展。”彷徨多年的珠海人,仿佛找回了初创特区时的感觉,激情迸发。今明两年重点“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发展转型”,计划投资3169亿元,建设“十大重点工程”,启动67个项目,超过改革开放30年来全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总和。

    今年4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带队考察珠海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新特区、科学发展示范市”,“珠海完全能够走出一条与珠三角其它城市不一样的发展道路。”

    既要守住蓝天白云的“底线”,又要实现强势崛起的目标,珠海“调结构”如何做到“两不误”?珠海能否告别过去的“摇摆”,坚定踏上“转型”新路,成为珠江口西岸经济发展“龙头”,与珠江口东岸的深圳比翼双飞?

    要发展,但不能盲目发展

    珠海“发力”,是被逼出来的。

    有148万常住人口的珠海经济特区,拥有足以自豪的生态环境、幸福指数等优势,但由于发展定位多变,交通建设“欠债”,优势项目不足,原先优势正在弱化,全市GDP不到深圳经济特区1/8,人均GDP被人口超过4倍的佛山超越。省长黄华华半开玩笑地说珠海是:“腰缠万贯”,却“手无寸铁(路)”,物流不畅;滨海城市,却没有“舟楫之利”,成了交通“盲肠”。

    国际金融危机更是给珠海泼了一盆冷水。今年第一季度,珠海七成企业订单锐减,GDP负增长5%,在全省“垫底”。全市工业产值的2/3由外资企业创造,对外贸易总额的2/3是加工贸易,外贸依存度高达327.9%,经济抗风险能力弱,发展深层次矛盾突出,传统模式走到尽头,珠海经济一下子跌落谷底。

    面对发展危机、重重困难,是我行我素,甘当外企“加工厂”,还是突破瓶颈,探索发展新路子?

    “不思进取,是绝路;盲目发展,死得快。调整格局、优化结构、保障增长,才是珠海的正确选择。”上任不久的年轻市委书记甘霖用科学发展的理念,迅速统一了班子的认识。

    珠海环境宜人,房价有上升空间,但房地产过热会抑制其它产业发展。至于“数字游戏”,更是玩不得。急功近利,盲目发展,弄虚作假,这种“脸面”宁可不要,这种“政绩”就是污点。

    顶住压力,抗住干扰,看准方向,珠海确立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改善民生”三大重心,调整规划“交通、产业、城市”三大格局。

    不久,“三上三下”的横琴岛规划尘埃落定,“三起三落”的广珠铁路重新开工,连接广州珠海的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快速推进,珠海高栏港至长江流域航线正式开通,通往机场、港口的高速公路破土兴建。珠海大踏步地从“手无寸铁(路)”走向“海陆空”联动,从交通“末梢”走向交通“枢纽”。

    就在珠海奋力“突围”之际,中央和广东省给予了有力支持。去年底,国务院颁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将珠海定位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给珠海人吃了一颗“定心丸”。

    今年6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横琴岛总体发展规划》,要求建设“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区、深化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的先行区、促进珠江口西岸地区产业升级的新平台”,为珠海发展注入了“兴奋剂”。

    汪洋多次给珠海人鼓劲:“珠海的命运掌握在珠海人自己手里。”“沉住气,抓紧干。要敢打硬仗,不回避矛盾。”“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奋勇直前。”

    顺应规律保增长,逆势而上搞建设,珠海扭转了经济下行局面。今年1至9月,珠海各项经济指标稳步回升,GDP达713.7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2.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和7.1%。

    前30年看珠江东岸,后30年看珠江西岸。站在这片“热土”上,珠海老一辈纷纷感叹:“特区精神又回来了!”

    搞工业,不是搞污染产业

    建设“生态文明新特区”,核心是突破产业“瓶颈”。但作为“花园城市”,珠海产业调整“包袱”重、阻力多。

    多年来,为了保护生态,珠海放弃了很多工业项目,“环保优先”的观念深入人心。但久而久之,珠海人对发展工业畏手畏脚。当珠海经济实力沦为珠三角9个市倒数第二、成为珠三角发展薄弱环节时,珠海人开始了反思。

    通过开展“思想解放”大讨论,珠海人“环保观念”有了转变——不是“淡化”,而是“深化”:片面突出工业发展,短期GDP可能上去,但老百姓的“生存权”受到影响。长期下去,生态资源不堪重负,GDP不可能持续增长;片面强调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不同步,老百姓的“发展权”得不到保障。长期下去,人们生活水平低下,势必破坏生态,环境照样得不到保护。经济与环保,相容则两利,相斥则两败。

    牺牲速度保环境,需要勇气;保护环境抓发展,更需要勇气。珠海必须找到两者“平衡点”。

    为此,珠海调整了区域、产业结构,确定“东部大转型、中部大调整、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发展“三高”产业,即东部城区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中部横琴岛规划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西部郊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业。

    珠海24个工业园区,撤并整合,只留8个,重点发展“两少”(占地少用工少)、“两有”(有研发有品牌)、“两高”(高技术高效益)项目。同时,各园区功能划分清楚,限定污染物排放量,从源头上控制污染。

    此时,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与国家实施产业振兴计划,给珠海带来了产业调整良机。针对产业规模不大、“龙头”不多、结构雷同等问题,珠海“反季节”操作,低成本淘汰无竞争力的低端产业;顺势“洗牌”,大胆引进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

    去年11月4日,规划面积近百平方公里的珠海航空产业园正式启动,计划明年首飞其总装的飞机“海鸥300”。相距不远的高栏港经济管理区,产能千万吨级的中船项目配套工程、中海油南海天然气陆上终端、深水海洋装备制造项目等陆续动工。管理区主任芦晓凤介绍:“区内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工业产值超2000亿元,将成为我国最大载重吨造船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

    产业高端发展、错位发展、集约发展,为珠海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几个“上天入海”大项目,更是占据了朝阳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填补了广东现代产业体系布局的空白。5年后的珠海,GDP可达2500亿元,比现在增长一倍。

    “搞工业不可能没有一点污染,但排污总量不突破环境容量是完全做得到的。”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赵力用大量数据,坚决支持珠海发展先进制造业。去年,珠海环境负荷、酸雨频率继续下降,空气质量保持优良,摘除了“重酸雨区”帽子。

    抓环保,靠刚性制度“护航”

    珠海始终把生态环保列入衡量发展质量的核心指标。

    “珠海政府部门都有任务指标的压力,唯独环保、税务部门是例外。”市环境保护局局长毛东信一再声称“很庆幸”:“环保在珠海人心中有着独特位置。”

    珠海制定了一系列环保法规,对人口、土地、生态、环境资源实施“刚性保护”,对产业结构与布局、能源结构与行业准入、城市规模与人口增长实施“刚性制约”,并制订了相应管理制度,执行“环保审计”。

    为了确保法规得到执行,珠海市委提出了“4个百分百”的建议,即“新增工业项目百分百进入园区,裸露山体百分百恢复绿化、垃圾污水百分百达标处理,节能减排百分百实现目标”。今年5月1日,珠海实施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条例》,其中明确规定“生态文明建设”和“4个百分百”目标。

    保护生态,珠海舍得放弃眼前利益,高起点制订城市规划。珠海废止了购房入户政策,控制房地产发展规模,以适应整体经济发展。全市房地产投入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从前年的50%下降到去年的25%。同时,城市建设不搞“水泥森林”,山水分隔,组团布局,强化滨海花园城市风貌。

    今年初,珠海进一步提出,打造城市发展新格局——一条主轴(情侣路—珠海大道)、两大板块(东部、西部)、三区一城(香洲城区+横琴新区+西部中心城区=新的主城区)、若干组团(与产业园区相配套的城镇组团),促进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一致。

    尽管财政并不宽裕,珠海环保投入比例一直保持在占GDP的2%以上,去年更是投入超过30亿元,占GDP的3.07%。迄今,全市已建成8个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规模达到49.6万吨/日,人均污水处理能力居全国前列。

    格局定高下,生态显魅力。优良的生态环境,增强了珠海发展优势,为优质项目腾出了空间。各方“压力”向珠海规划、环保部门扑来,珠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态度非常明确:“坚决顶住!谁受到威胁,我们派警察保护。”

    谋篇、启动、升温、加速、腾飞,珠海力争5年实现“漂亮转身”,建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滨海生态园林城市,做到“人口少一点,生态美一点,产业结构高一点,人民幸福感强一点”,以“生态文明新特区”引领21世纪特区发展新潮流,打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先行地、建设和谐社会的示范地。  (记者 王楚 刘泰山 李亚舟)  

 
 
 相关链接
· 回归十年珠海拱北口岸验放旅客量约增2倍
· 珠海横琴新区管委会获批 为广东省政府派出机构
· 珠海机场将开通珠海-合肥-长春航班
· 珠海境内水库得有效补充 珠澳供水紧张有所缓解
· 葛洲坝集团中标广东珠海4.899亿元高速公路工程
· 咸潮时节遭遇冬旱 广东力保珠澳供水 珠海强制节水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