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19日电(记者 王红玉 陈君)明天,澳门将以中国一个特别行政区的身份隆重庆祝她的10周岁生日。虽然澳门拥有比10年久远得多的历史,但是这一个特定的10年是如此让人惊叹。带着脱胎换骨的清新,澳门正以令人惊异的速度,大步穿越历史之门,自信地走向下一个10年。
回归祖国:澳门历史上最温情的一刻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10年前的12月20日,一个澳门小女孩的稚嫩歌声在小城回荡,它将爱国诗人闻一多80多年前的血泪倾诉化作了对母亲的绵绵柔情。因为,就在那一天,澳门,这块被异国强占上百年的中国领土,终于重回祖国怀抱。
此时,距葡萄牙人借口晾晒货物登陆澳门已有456年之久,距清政府被迫允许葡萄牙“永居管理澳门”也已经过去了122年。
澳门的历史,写在波光潋滟的“濠镜”上。据史书记载,因水平如镜而得名濠镜的澳门在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就已隶属于南海郡番禺县,其后多个朝代,先后划入官郡、南海县、东莞县。1152年,归属新建立的香山县。澳门,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澳门的历史,写在妈阁庙的门楣上。十六世纪中叶,擅长航海的葡萄牙人东渡至此,询问当地人此地何名,渔民指着已存世69年的中式庙宇答曰:妈阁。从此,澳门多了一个新名字:MACAU。
澳门的历史,写在光怪陆离的地名上:苏亚雷斯博士大马路、罅些喇提督马路、嘉乐庇总督大桥……一串串葡萄牙人的名字,提醒着澳门曾被西方殖民者强占的屈辱记忆。
澳门的历史,写在中葡之间的谈判桌上:1842年8月,懦弱无能的清政府在炮口下将香港割让给英国,葡萄牙也借机提出包括免交地租等要求,并逐步占领澳门。1887年,清政府被迫签署了《中葡和好通商条约》,将澳门的管治权拱手相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宣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并于1986年开始,与葡萄牙展开关于澳门问题的谈判。1987年4月13日,中葡双方正式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回归”,这两个普普通通的中文字,在1999年的澳门,成了一个让无数人感情激荡的词汇。澳门作家林玉凤这样描述当时的心情:“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我们的信念也只有一个:回归。回归了,一切都会好起来。”
1999年12月19日深夜举行的中葡两国政府澳门政权交接仪式上,当葡萄牙国旗缓缓降下,五星红旗伴着激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升起时,历史为澳门掀开了新的一页,澳门跨进了一扇令人向往的大门。
十年发展:历史见证澳门奇迹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10年不过是弹指一瞬。而澳门的这10年,却在每一个澳门人的生活历程中,打下了无法磨灭的烙印。
“上升”、“增加”,是最能体现澳门回归10年发展的关键词。从1999年到2008年,澳门本地生产总值由472.87亿澳门元增加到1718.67亿澳门元,年均增长13.3%;到2009年底,政府财政储备超过千亿澳门元,是回归当年的40多倍;2009年1月,美国传统基金会与《华尔街日报》联合发布的“全球经济自由指数”报告显示,澳门在首次被纳入调查的21个微型经济体中排名第一,在全球179个经济体中排名21位。
在生硬的数字背后,永远是鲜活的面孔。澳门居民梁文端没有关注以下的宏观数字:最近5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速为3.6%,而澳门却达到了惊人的22.5%,人均GDP在2008年达到3.9万美元,居亚洲前列;但她每一天的生活都在享受这些数字带来的实惠。
作为年满65岁的澳门永久居民,她的账户上会按时收到政府发放的敬老金、年度红包,以及政府对电费、房租不同程度的补贴。她可以和家人在周末的晚上免费欣赏来自世界各地的高水平文艺演出,并乘坐免费“巴士”轻松地回家。她可以将自己的小外孙送到学堂里上学,从3岁到18岁享受免费教育。她还可以对未来生活有更多的规划,因为回归以后,澳门人的平均寿命比回归前5年提高了4岁。
更重要的是,受惠于“发展”的,涉及澳门的每一个群体、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
10年的“澳人治澳”,带给了澳门人新的感受,也向世界贡献了一个新的澳门。无论是治安的迅速好转,还是城市景观的日新月异,以及“澳门历史城区”的申遗成功和大型国际会议的连年举办,都令澳门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神采,赢得了广泛赞誉。
澳人治澳:向历史求证未来
当年轻的澳门特区一路高歌猛进时,10年光阴已成历史。又一个10年如期来临,也为澳门人带来了新的向往。
尽管澳门人的幸福指数目前处于回归以后的最高点,但是,在发展中匆匆前行的人们,随时要面对因发展速度太快而产生困惑。GDP和工资中位数的增长,并不能满足他们的全部需要。于是,他们利用一切渠道表达自己的诉求,希望特区产业结构更多元、行政和法律改革更有效、预防贪腐的措施更健全、就业机会更均等,以至交通更顺畅,绿地不被挤占……
带领澳门人走过特区成立最初10年的两任行政长官何厚铧,在评价特区施政团队施政得失时坦言,政府工作的成就是有的,但是必须看到与市民和社会发展要求相比,还有一段距离。
有人说,世界的方向不仅在未来,还在过去,需要转身才能发现。
转过身去看澳门,历史轨迹清晰可见:“澳人治澳”真正是从零开始。在澳门历史上,葡萄牙先后委任了127任澳门总督,而回归前占当地人口96%的华人,却根本没有“话事权”。在澳葡政府中,正副司局级官员几乎没有华人,“澳人治澳”从一开始就经受着人才不足和经验不足的严峻考验。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年轻的施政团队,依靠祖国的支持和澳门民众的倾情参与,短短10年就将澳门变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国际化城市,成为海内外游人向往的地方。
20日,澳门人自己选出并经中央政府任命的新一任行政长官崔世安即将接班,担负起“澳人治澳”领航人的重任。在各种社会诉求充分表达、对政府施政要求日益提高的新形势下,施政团队“澳人治澳”的水平也被寄予新的期待。
令澳门民众和新一届政府倍感欣慰的是,这一次,已非“从零开始”,而是要“继往开来”。
在所继之“往”中,有“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优势,有两届特区政府10年的施政经验。
在所继之“往”中,有回归10年培养出的21400余名公务员。其中700多名主管及领导人员中,90%具备高等课程学历,绝大部分中、高级公务员掌握了一定的管理经验。
所继之“往”中,还有经济高速发展中积累下来的充盈的府库,使新一届政府有财力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意外之变,也为逐步解决关乎发展大计的民生关切奠定了物质基础。
更重要的是,有中央政府一如既往的支持,有澳门社会守望相助、包容共济的传统,有全体澳门人希望明天会更好的共同期盼。
最近数百年的澳门史,恰是一部坚守和开拓的历史:因为渴望回归,澳门实现了回归;因为渴望发展,澳门实现了发展。展望未来,因为渴望超越,澳门也必将能够超越。
在澳门即将告别第一个10年的时候,澳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历史之门再次为澳门打开,澳门下一个10年的跨越步伐,同样弥足期待。
强国之路 生生不息——澳门回归十周年走笔
新华社澳门12月19日电(记者 吕诺)绕过喧嚣的娱乐场,拐进宁静的街巷,眼前的澳门繁华褪尽。不经意间,在某条碎石铺就的小径踏上了历史名人的足迹,与一段段尘封岁月不期而遇。
澳门半岛,莲峰庙,这座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古刹,建筑宏伟,古木参天。1839年,民族英雄林则徐偕同两广总督邓廷桢到澳门视察禁烟情况时,曾在庙里对葡萄牙官员重申中国对澳门的主权。
如今,在庙前广场,一尊高达5米的林则徐花岗岩雕像巍然屹立。塑像旁的林则徐纪念馆内,还陈列着林公当年在莲峰庙内使用过的木制条案。
几个真人大小的塑像,将那一幕历史场景再现得栩栩如生:钦差大臣林则徐正中端坐,神情威严,对葡萄牙官员宣布恩威、申明禁令,字字句句,掷地有声。
透过纪念馆陈列的一件件图片和文物,可以想见林则徐于虎门销烟后威风凛凛巡阅澳门之时万人空巷的盛况:沿途各炮台鸣炮19响,以示最高礼遇;百姓扶老携幼,夹道欢呼;葡人比肩接踵,奔趋唯恐落后……
普济禅院的东花园里,四条石凳,框住一张极其普通的圆形石桌。就在此桌上,1844年,清政府和美国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望厦条约》。内忧外患的中国,又加上了一道沉重的枷锁。
经年的雨打风蚀下,灰黑斑驳的石桌石凳只剩下最坚硬的骨骼。令人惊叹的是,石凳的缝隙里竟然钻出几株绿苗,顽强地伸展,蓬勃着希望。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中国,在那冬夜一般的寒冷黑暗里,中国人救国图强的梦想就像这落入石缝的种子,一刻也没有停止萌发。
在离普济禅院不太远的亚婆井前地,有一幢融合中葡风格的古雅院落。这是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实业家郑观应居住过的郑家大屋。一问世便震动朝野、唤醒千百万热血儿女的《盛世危言》就诞生于此。
遗憾的是,这座宅院目前谢绝参观。据门卫介绍,郑家大屋已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澳门特区政府已拨巨资对其进行全力修缮。这个月底,郑家大屋有望敞开大门,迎来第一批客人。
几个止步于大屋门前的游人,仍不甘心似地沿着宅院外墙漫步,望着从高墙内探出头来的参天古木,以及屋檐、门窗隐现的精致细节,猜度大屋昔日之奇伟。虽是“游园不值”,却正可体会当年主人郑观应闭门谢客、苦思救国图强之路的那份毅然决然。
《盛世危言》洋洋三十万言的巨著中,贯穿着“富强救国”的主题,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诸方面的改革提出方案,给甲午战败以后沮丧、迷茫的晚清末世开出了一剂拯危为安的良药。
孙中山求索强国之路的足迹,也可以在澳门寻觅。1892年,孙中山从香港西医学院毕业后,即到澳门行医并开展革命活动。他常与青年精英们议论时事,还在报章上抨击时弊,为革命活动的开展做了大量准备,同盟会也曾在澳门设立支部。
爱戴孙中山的澳门人为中山先生树立了多座塑像。镜湖医院门前的铜像,是为纪念孙中山当年在这里行医济世和开始实践革命大业;不远处,位于文第士街一号、已成为纪念馆的孙中山故居院内,一尊雕像静静伫立,前来拜谒纪念的人们络绎不绝;纪念孙中山市政公园,是澳门最大的公园,园内的孙中山塑像背靠蓊郁的林木,四季环绕着花朵;在澳门半岛南部,一条主要街道被命名为“孙逸仙大马路”,人们以此寄托对中山先生的景仰。
今天,先辈们应笑慰:沿着他们前赴后继踏出的强国之路,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新中国已经屹立于世界东方;被侵占100多年的莲花宝地澳门,已经回到祖国的怀抱,并在回归最初的10年里经济经历了跳跃式发展,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被西方媒体称为“梦幻之城”。在中华民族新的伟大复兴的征程里,澳门必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