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安阳曹操陵发掘单位:论证结果综合多方专家意见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12月31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郑州12月31日电(记者 桂娟)备受关注的河南安阳曹操高陵考古发掘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31日举行考古发现说明会,回答了目前一些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普遍关心的问题和质疑。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孙新民,向出席说明会的30多家媒体介绍了考古发现与论证经过。

    经上报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8年12月12日,开始对安阳西高穴被盗古墓进行考古发掘工作。至2009年12月下旬,发掘工作基本结束,前后历经一年时间。

    他说,在发掘前期,即2009年4月6日和2009年6月4日,河南省文物局曾邀请有关专家对考古方案进行论证。

    在发掘后期,国家文物局于2009年11月9日、2009年12月13日前后两次邀请有关专家对考古成果进行论证。先后参加论证会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和北京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科研单位的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体质人类学相关专家。

    孙新民说,考古学是一门科学、严谨的工作,需要多学科参与研究,其结果需要综合研究认定。这次对曹操高陵的认定是综合了考古成果和多学科专家的意见,分别从文献记载、墓地位置、墓葬形制、出土器物、人骨鉴定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论证。经报请国家文物局同意后,由河南省文物局向社会予以公布。同时,国家文物局将曹操高陵的发掘成果上报国务院。

曹操墓“七十二疑冢”是民间以讹传讹的结果

    新华社郑州12月31日电(记者 桂娟)最近被有关部门确认为曹操高陵的安阳西高穴大墓,是曹操的“七十二疑冢”之一吗?

    安阳曹操高陵考古发掘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孙新民在31日举行的考古发现说明会上说,关于曹操墓“七十二疑冢”的说法,已有专家明确指出这是一种民间传说,是民间以讹传讹的结果。

    他介绍说,北宋王安石《将次相州》中“青山如浪入彰州,铜雀台西八九丘”的诗句,可能是最早言及曹操疑冢的。南宋诗人范成大诗作《七十二冢》明确提到曹操“七十二疑冢”,后代文人罗贯中、蒲松龄等在其小说、笔记中对此加以渲染,使“七十二疑冢”得以广泛流传,并且也使疑冢位置逐渐有了邺城、许昌、亳州、漳河河底等多种民间传说。

    他说,近代较为流行的曹操七十二疑冢所指的今磁县北朝墓群,经考古发掘证明为北朝东魏、北齐时期的帝王及皇族的墓群,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曹操无任何关系。

    关于曹操墓的地理位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曹操死前曾颁布《遗令》,称其死后要:“敛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与西门豹祠相近”。《三国志》成书于西晋初年,是一部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东汉末年和曹魏时期的魏、蜀、吴三国历史。因此,孙新民认为,探讨曹操生平事迹必须依靠《三国志》等信史,后代文人笔记、小说、诗作等文学作品的史料可信度则明显低于史书记载。

    孙新民说,近年来,河北、河南两省文物部门先后征集到了后赵建武六年的勒柱石刻和后赵建武十一年的鲁潜墓志,前者提到了西门豹祠殿基,后者记录了曹操墓与鲁潜墓的相对位置。两件文物的面世,使有关学者将曹操墓的具体位置推定在了安阳县安丰乡及其与河北省交界的漳河一带。

    84岁高龄的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原副会长、河南大学历史系主任朱绍侯教授在说明会上说,曹操在正史和传说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形象,《三国志》《资治通鉴》等正史认可曹操的正统地位,《三国演义》等视汉室为正统,故将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的形象。

    朱绍侯说,作为一个历史学家,我对曹操评价很高,他文武双全,统一了北方,还改变了汉室奢靡的生活方式,生活极为简朴,希望大家能将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和传说的曹操区分开来。

出土“魏武王”石牌绝无一般现代人伪造可能

    新华社郑州12月31日电(记者 桂娟)安阳西高穴大墓被有关部门确认为曹操高陵最直接的证据,是几块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这些都是从盗墓者手中获得的吗?是有人伪造放进墓穴的吗?

    安阳曹操高陵考古发掘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孙新民在31日举行的考古发现说明会上说,刻有“魏武王”铭文的同类石牌共有8件,除其中一件是从盗墓分子手中追缴而来的之外,其他7件均为科学发掘出土。从这些文物的形制、制法观察,尤其是从铭刻随葬用品名称所见内容的角度分析,绝无一般现代人可以伪造的可能。

    孙新民还具体介绍了此次出土石牌刻铭等文字材料年代与真伪问题。大墓出土、征集刻铭石牌及“慰项石”数量多达60件,部分已经残缺不全。这类形制、质地的文物应为首次考古发现,也基本未见于传世品之中。除“魏武王”这一谥号外,其他刻铭内容均为随葬用品的名称和数量,种类较多。“慰项石”是警方追缴而来,其形制不同于其他石牌,但刻铭内容与刻有“魏武王”的石牌类同。

    他说,石牌刻铭文字的字体比较统一,均为东汉后期流行的隶书字体,俗称“八分”,由早期汉隶演化而来。因此,大墓出土、征集刻铭石牌及“慰项石”等文字材料文物,包括刻有官称的画像石,从汉字书体特征、铭文体例的角度分析,其年代定在东汉后期至魏晋时期没有疑问。

    孙新民还解释了历史上曹操的封号、谥号、庙号、陵号等问题。

    据他介绍,《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人(今安徽亳州)。其生前被汉献帝封为“魏公”,后晋爵为“魏王”。死后“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曹操之子曹丕称帝之后,追其父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他说,出土刻铭石牌称“魏武王”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石牌不大可能铭称“魏公”或“魏王”,更不可能称“武皇帝”和“魏武帝”。

    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原副会长、河南大学历史系主任朱绍侯教授在说明会上说,曹操主张薄葬,临终前留下《遗令》:“殓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8件圭形石牌都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恰恰印证了曹操《遗令》。

    他解释说,“常所用”就是曹操平时所用之物,“殓以时服”就是入殓时穿平时的衣服。

    “曹丕在入殓父亲时,完全遵照了遗令,随葬了曹操平时所用的大刀、大戟等兵器和随身饰物,并特制了圭形石牌,其他任何一个帝王墓中没有‘常所用’这种说法,文献上也找不出有人用过这种说法。”朱绍侯说。

安阳曹操高陵将积极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华社郑州12月31日电(记者 桂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孙新民在31日举行的曹操高陵考古说明会上向媒体介绍说,河南省将按程序将曹操高陵所在的西高穴墓地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做好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准备工作,适时积极申报。

    孙新民说,目前公众普遍关心下一步考古工作和墓葬保护问题,按照国家文物局的要求和文物保护的需要,有关部门已初步制订了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按照这一计划,河南将把西高穴墓地的考古发掘作为一个重要的科研课题来持续开展。继续加强考古力量,加大专家咨询力度,在做好现有发掘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周边区域的考古调查和勘探,以探明西高穴墓地的规模、布局等,寻找有关地面建筑,确定是否存在陵园建筑等。

    此外,还将运用现代科技与手段,开展出土文物的修复和保护工作,尽快开展保护与研究的样品检测等试验研究,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最大化地提取历史信息。

 
 
 相关链接
· 河南安阳“曹操高陵”引发各界关注
· 河南安阳县发现的东汉大墓经考证确定为曹操高陵
· 《千字甲骨文》邮票在安阳举行首发式
· 中国文字博物馆在河南安阳开馆
· 纪念甲骨文发现110年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安阳开幕
· 中国文字博物馆开馆仪式16日在河南省安阳举行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