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第一路进入工程冲刺阶段
—— 成灌铁路建设回顾与展望
新华社成都1月5日电(新华社记者陈凯)新年伊始,快乐的笑声洋溢在成都张灯结彩的大街小巷。就在此时,成灌铁路的施工工地上机器轰鸣、车辆穿梭,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工程进入冲刺阶段。
成都至都江堰铁路客运专线(简称成灌铁路)工程是“5·12”大地震后,铁道部与四川省签订的第一个灾后重建大型基建项目。作为连接成都中心城区与周边区县(市)的第一条快速轨道交通线路,这条全长72公里的铁路建成后,从成都到都江堰景区只需半个小时。这对加快四川省和成都市灾后重建,进一步恢复和开发青城山——都江堰旅游资源,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先导性作用。
一年多来,建设者们不曾有一丝懈怠。记者在位于郫县的犀浦车站施工现场看到,虽然天寒地冻,但中铁八局的建设者们仍专心地忙着工作。
“过去一年,我们负责施工的28.7公里工段在施工高峰时期,有超过5000名施工人员同时作业,挥汗如雨的建设场面蔚为壮观。大家为确保在2010年5月前按期完成施工任务,不仅牺牲了休假时间,就连春节都是在工地上过的!”中铁八局成都至都江堰铁路工程项目经理部副经理马超感慨地说。
就这样,成灌铁路的建设随着新年的步伐创造了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速度奇迹。2008年11月4日,成灌铁路开工;2009年4月,成灌铁路开始架梁,为铺轨做准备;同年6月,成灌铁路咽喉性工程之一、施工难度最大的跨绕城高速铁路桥合龙;同年7月,横跨成灌高速的高架桥梁顺利合龙;同年11月,郫县特大桥最后一片箱梁架设成功,标志着该线路正线桥梁全部架通;同年12月下旬,成灌快铁高架桥无砟轨道开始全线铺设钢轨;2010年5月,成灌铁路将建成通车。
这不是一串简单的数据,它承载了上万名建设者与灾区人民血肉相连的赤子之心;它饱含了全国人民对灾区人民的一片深情厚谊。
马超说,成灌铁路全线有40多公里的高架桥使快速客运如在半空飞驰,不仅可以让旅客产生“腾云驾雾”之感,还能使旅客观赏到沿线规划设计的城市景观。
不仅如此,成灌铁路建设在科技创新上也达到了全国铁路建设的领先水平。铁路全线采用无砟轨道,这一先进技术是首次在我国中西部铁路建设中运用;同时,连接成都地铁2号线的犀浦车站设计为二层双岛式站台车站,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零换乘”,即地铁与铁路客运专线同台换乘,两种交通形式实现了无缝对接。犀浦车站如同一个悬在空中的车站,旅客上下火车都在桥梁上,乘客下了地铁后,直接在站台的另一侧就可登上客运专线的列车;此外,成灌铁路为严格控制线路运营中的噪声、震动,线路实行全封闭、全立交。而且,工程在环保方面的投入费用超过2亿元。例如,为避免铁路产生的噪音影响到沿线居民,凡是在铁路沿线有居住区的地方都采用了声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