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极内陆格罗夫山1月18日电(记者 崔静)经过多日努力,正在执行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号极地破冰船日前突破密集浮冰区,准备穿越西风带前往澳大利亚执行第二阶段的考察物资运输任务。
跟随“雪龙”号前往澳大利亚的第26次南极考察队成员18日对新华社记者说,“雪龙”号于1月7日在澳大利亚南极凯西站附近的万塞讷湾遭遇密集浮冰,前进受阻。经过9天的迂回,“雪龙”号终于抓住有利时机突破了密集浮冰区。
但为了躲避西风带的强气旋,“雪龙”号并未远离浮冰区,而是在浮冰区边缘避风,借机对全船机械设备进行检修保养。“雪龙”号将根据气象情况择机穿越西风带,前往澳大利亚墨尔本执行第二阶段的考察物资运输任务。
近年来,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扩建任务繁重,再加上新建中国南极昆仑站,大量建筑物资使舱容有限的“雪龙”号独木难支。在本次考察中,部分物资不得不通过商业渠道从国内运送至澳大利亚墨尔本,再由“雪龙”号转运至中国南极中山站,这些物资包括12只55立方米的卧式储油罐以及大量建筑用钢结构等,总重量达1300余吨。
按计划,“雪龙”号将于1月28日抵达澳大利亚墨尔本,完成物资装运任务后,于2月2日启程返回中山站。

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乘坐“雪龙”号进入南极圈
新华社“雪龙”号12月5日电(记者 崔静)当地时间5日15时许(北京时间5日18时许),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穿越南纬66度33分,进入南极圈。
连日来,“雪龙”号始终在浮冰区中航行,大块大块荷叶状的浮冰密密麻麻漂浮在海面上。“雪龙”号降低了航行速度,破冰前行,不时发出冲撞浮冰的低沉震动声。>>>详细阅读
第26次南极考察队圆满完成长城站物资卸运任务

11月16日,考察队员在长城站码头吊运物资。经过连续4天的昼夜作战,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当天圆满完成在中国南极长城站的物资卸运任务,即将离开长城站奔赴中山站。新华社记者 崔静 摄
新华社南极长城站11月16日电(记者 崔静)经过连续4天的昼夜作战,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于当地时间16日1时(北京时间16日13时)圆满完成在中国南极长城站的物资卸运任务,即将离开长城站奔赴中山站。
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是12日乘坐“雪龙”号抵达长城站附近海域的。由于此次长城站物资卸运任务异常繁重,考察队在抵达后便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卸货工作中。为了给后续的中山站和南极内陆考察争取时间,加快在长城站的卸货速度,所有考察队员被分为两班,24小时轮换工作,最终比原计划节省了一半时间,提前完成卸运任务。这次卸运的物资包括:8个配有专用运输架的88立方米储油罐,1200多吨考察物资、补给食品和工程建设物资以及300吨燃油。 >>>详细阅读
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船驶入南极大陆周围的浮冰区

11月5日,“雪龙”号正沿着浮冰间的空隙蜿蜒前行。在多次与漂浮在南大洋上的冰山“相会”后,目前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已乘坐“雪龙”号驶入围绕在南极大陆周围的广袤浮冰区,这意味着考察队距离南极大陆已越来越近。新华社记者 崔静 摄
在多次与漂浮在南大洋上的冰山“相会”后,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乘坐的“雪龙”号考察船目前已驶入南极大陆周围的浮冰区。
从“雪龙”号驾驶台上放眼望去,广袤无垠的浮冰几乎将海面完全覆盖,白茫茫地延伸至天际尽头。尽管用肉眼估测浮冰厚度可达1米以上,但受南极气候的季节性影响,这些浮冰已支离破碎,因风而动,随波逐流。 >>>详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