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世博会使日本人认识了世界——访大阪世博会展馆策划师淀野隆
新华社东京1月21日电(记者刘赞 报道员江易易)曾任日本大阪世界博览会展馆设计师的淀野隆日前在就上海世博会倒计时100天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在1970年大阪世博会上,日本人看到了各种国外的东西,世博会使日本人认识了世界。
“当时日本有物质,但缺乏文化,在精神上‘营养失调’。在大阪世博会上,日本人看到了各种国外的东西,与外面的世界接触,感受外面的世界,补充了‘心灵的维生素’。日本的首次世博会在这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淀野隆这样评价世博会在日本发展历程中的意义。
出生于1937年的淀野隆原是日本一家报社的记者,1969年他辞职后投入了大阪世博会的展馆创意策划工作。他参与策划设计了东芝IHI馆、钢铁馆、电力馆等数个展馆,并在展会期间作为东芝IHI馆的宣传负责人在会场工作,亲身经历了那段难忘时光。
谈起当年的情况,后来又参加过多次各类博览会策划设计的淀野隆眉飞色舞,似乎还沉醉在他首次参与策划大阪世博会展馆设计所带来的新鲜感之中。他说,从当时日本的参展单位来看,除了日本政府兴建的日本馆外,还有日本各行业协会、集团和企业展馆。其中参展企业最多的是电器厂商,东芝、日立、松下、三洋等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单独展馆,而汽车厂商则没有一家参展。这是因为当时只有电器厂商在积极创造消费文化,汽车尚未普及。而当时还没有什么名气的华歌尔公司建了自己的展馆,这家现在已在日本女性内衣行业占据重要地位的服装企业可以说就是从大阪世博会“起家”的。
谈到当年日本人看世博会的情形,淀野隆说,对于日本的普通老百姓来说,世博会是一次盛大的狂欢。人们充满了好奇心,他们在会场四下张望,满场的新鲜事物令他们目不暇接。为了一睹世博会的风采,一天内曾有83万人入场参观。由于来者众多,参展单位、主办方及政府方面的现场相关人员都拼命维持秩序,以避免出现人员伤亡。
参观者中的许多人是日本“农协”组织的。“农协”即“农业协同组合”,是日本农业合作社组织。据淀野隆介绍,当时日本全国各地的农协都组织人员去大阪世博会。正是通过这样的全民参与,大阪世博会打开了日本人的眼界,同时也在日本人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淀野隆回忆说,在此后的10年中,大阪世博会上出现过的东西为人们所共有,而在世博会上出现过的各种装饰设计此后也在日本被广泛模仿。
对于此次上海世博会,淀野隆说,上海是个了不起的地方,它是时尚城市、文化城市、历史城市。到目前为止,各国在上海世博会的展馆设计都非常棒,都使用了超一流的建筑师和设计师。淀野隆说他看过各种博览会,像这次所有国家的展馆都设计得这么漂亮的博览会还是第一次。这表明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得到了各国的肯定,他对上海世博会充满期待。
展望上海世博会,淀野隆认为,到时从上海到长江三角洲乃至全中国各地包括农村都会有很多人去参观,参观人数可能会超过1亿人。他说,这其中会有类似于大阪世博会时的农协参观者,对他们来说,世博会将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在上海世博会后的一段时间内,和当年的大阪世博会一样,世博会上展示的美好事物也将成为中国人追求向往的目标。其他一些城市则可能会产生强烈的竞争意识,学习上海,把自己的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
三座世博城市的对话——来自巴黎、大阪、上海的“百日倒计时祝福”
新华社上海1月21日电(新华社记者)融汇无数奇幻梦想与人性关怀的世博会,为每一个举办国和承办城市烙下了难忘的印记。在上海世博会开幕倒计时100天之际,新华社记者在创下7次举办世博会的巴黎、在迄今保持着一届世博会吸引参观者人数最多的大阪、在为世博会全力冲刺的上海,寻访市民、企业家、专家、官员等,展开了来自三座世博城市的对话。
世博让生活更甜美——市民敞开心扉
——巴黎
作为举办世博会次数最多的城市,法国巴黎至今仍保持着“世博情结”。
“上海世博会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关于城市的主题,目前世界上有一半人口居住在城市,可以说城市已经成为了文明和文化的中心,如何让冰冷的城市变得更加人性化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年届60岁、家住蒙达尔纪的全科医生奥利维耶·布阿梅尔说。
“上海,我太熟悉了。”从事保险工作的菲利普·戈蒂埃一听到上海世博会,就笑着对记者说。早在1993年,他就前往上海旅游,后来娶了一位上海姑娘为妻。十几年来,这位“上海女婿”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巨大变迁。
“上海的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如今这里既有古旧的城区,也有黄浦江畔高耸入云的东方明珠塔,可以说这是个混合着东方古韵与西方现代气息的城市。”戈蒂埃说,希望上海能在古老的文化和现代的设计间营造一种和谐。
——大阪
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迄今仍保持着半年会期里参观人数达6400万人次的历史最高纪录。
“因为举办世博会,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阪举办世博会受到人们的注视,大阪地区的交通也变得十分便利。”“现在的‘万博纪念公园’是那么大一片绿地,这在大阪府也是少有的。”在曾经是世博园区的纪念公园里,一些大阪市民向记者讲述了世博会所带来的变化。
今年61岁的大隈育子说:“大阪世博会之前,我们对国外的东西完全不了解,世博会开幕后,我来了很多次。”
安川修老人说:“现在,世博会会场变成了公园,展馆变成了树林,我每年都要来好几次,在心中体会当年世博会的余韵。”
——上海
“世博会确实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这些年,家门口的交通设施变化太大了,地铁6号线通到了家门口,家庭生活改善很多,孩子也买了车,平时从隧道过黄浦江变得轻松了。”上海市档案馆的工作人员王培英说。
1985年,28岁的王培英从上海黄浦江西岸的中心城区嫁到浦东。“那时候,我是坐着越江轮渡花了几个小时才嫁到浦东的,身边的小姐妹都担心我下半辈子要吃苦,现在显然是苦尽甘来。”
王培英的爱人尹俊是宝钢集团浦钢公司的一名员工,世博会几乎改变了尹俊的“钢铁生涯”。“2003年听说为了建世博园区,我们厂要搬家,大家都不舍得啊。我们从黄浦江边搬迁的时候,特意保留了火种,带到了新厂。现在在上海东北郊的宝山区,我们的厂房和设备彻底升级换代,甚至有了国际领先的环保高炉,这与当年‘蜗居’在江边的小厂有了很大区别。而我的家还在江边,从世博园区步行15分钟就能抵达。”尹俊说。
尹俊说,上海世博会改善了环境,还能留下一些永久性的场馆,这是造福民生。
世博让城市更美丽——专家梦想成真
伴随中国筹博的7年多艰辛历程,在历届世博论坛上,多国专家与中国学者一道为上海世博会出谋划策,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而今,这些昔日的智慧火花已在5.28平方公里的上海世博园区里变成了现实。
——巴黎
法国著名建筑师、城市规划专家夏邦杰曾建议,上海世博会需突出“环境友好”的概念,应当给人们留下长久的记忆。
对照现实,在上海世博会的筹办过程中,东道主并没有刻意去营造标志性建筑。世博轴、中国馆、主题馆、演艺中心、世博中心等一批永久性场馆,集成了大跨度索膜结构、“阳光谷”自然采光、雨水收集与回用、江水源和地源热泵、光伏发电、透水地面、垃圾气力输送、半导体照明、垂直生态绿化幕墙、节能电梯等一大批创新科技,瞄准了“环境友好”的目标。
——大阪
日本爱知世博会园区总规划设计师原田镇郎曾提出过“紧凑型城市”的概念。他建议,在上海世博园区内准备足够的“过渡空间”,可以让人们休闲、用餐或者是了解世博会的信息,还可以让参观者遮风避雨及躲避烈日的暴晒。
对照现实,作为上海世博园区主要通道的世博轴、四通八达的高架步道,都与原田镇郎设想的“过渡空间”有些相似。与此同时,开放式的休闲区域——面积约23公顷的世博公园也已建成,其永久性绿地一直延伸至黄浦江边,如巨大的“折扇”在水边打开,不仅使“上海滩”景观重现,也为上海中心城区营造了“绿肺”。
——上海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曾提出,“再城市化”不能简单地看做是城市人口与总人口的数字关系,而是与城市的产业、空间、环境、基础设施等要素密切相关。他希望上海通过举办盛会,获得“缝合”黄浦江两岸功能、发展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等难得机遇。
对照现实,尽管上海世博会尚未开幕,但为做好“世博后”大文章,上海已行动起来。世博会的来临成为上海加快建设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的重大机遇。上海正积极制订世博区域后续利用和发展的规划,软硬件并举,以期进一步放大“世博效应”。
世博让明天更美好——三城寄语
——来自巴黎
保险从业人员菲利普·戈蒂埃:“我认为上海世博会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它不仅有利于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也能让法国人近距离地接触现代的中国,增加对她的认识。”
退休教师帕凯:“我已经定好5月下旬到上海参观世博会。当然,我要先去瞧瞧法国馆,看看它的设计是不是足以反映法国的特色,另外还有中国馆……”
医生布阿梅尔:“我和妻子今年5月就要去上海看世博会,虽然我已经很了解上海,但希望发现更多的新鲜事物……我对中国非常有信心。”
——来自大阪
日本万国博览会纪念机构理事长中井昭夫说,中国可以在世博会后以有意义的方式对世博会场加以利用,将“更美好的城市,更美好的生活”的理念留传后世。他衷心祝贺上海世博会成为一届出色的世博会。
曾参与大阪世博会工作的大阪市政府原广报报道部长仁田博昭说:“我一定要去上海看看,还要邀朋友们一起去。希望上海的知名度能通过世博会进一步提高,并希望将世博会的积极影响传播开。”
——来自上海
上海世博会志愿者万霄懿说:“上海欢迎你!欢迎大家!这里就是游客最温馨的家,志愿者将用最真挚的微笑、最完美的服务奉献给各位。”
多年来参与并见证中国申办、筹办世博会历程的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世博会执委会副主任周汉民感慨道,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充满活力的市场,将会为各国冲出金融危机的阴霾带来非同一般的信心;与此同时,中国的“城市化”仿佛是世界“城市化”的一个缩影,在这届世博会上,一定能产生不同以往的思想火花。
——来自国际展览局
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文森特·冈萨雷斯·洛塞泰斯说,希望中国人民能够充分享受世博会所带来的巨大变化,而世界人民将通过这次世博会看到中国人民为提高城市生活质量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我想对全世界人民说,抓住这次机会,感受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洛塞泰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