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让我轻拭你的伤口
——中国医疗防疫救护队太子港巡诊首日侧记
新华社太子港1月27日电(记者 孙闻 王昭)海地当地时间27日上午9时许,加勒比海上空炽烈的阳光把太子港变成了一个大烤箱。在位于太子港西部海地议会大厦前的万国广场上,中国医疗防疫救护队的医生护士们刚刚把巡诊点的两顶帐篷支起,衣服就被汗水浸透了。
广场地处交通要道,北边不远处是一个大型农贸市场,周围居民较为密集。很快,帐篷前就排起至少三百人的长队,其中许多是带着孩子的妇女。巡诊点四周,随行的中国赴海地维和防暴队队员们全副武装,保卫安全、维持秩序。
第一个走进帐篷的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他捂着右臂,浑身是土,鲜血顺着手指往下滴。“是枪伤,子弹还在伤口里,像是流弹打的。”队员刘青向医疗队队长王与荣报告检查结果。
“先清创、止血、消炎,子弹暂时不要取出,这里环境卫生达不到手术条件。建议他到当地正规医院的手术室去取,”王与荣叮嘱道,“清理创口,先用双氧水。伤者会疼,要小心点。过一会儿再涂上碘氟,然后包扎。注意纱布要往上扎,这样不容易掉……”
刘青按王与荣的指令冲洗、上药、包扎,动作娴熟而麻利。
这是中国医疗防疫救护队抵达海地后首次出诊。一名医疗队员把一面五星红旗悬挂在帐篷门口,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第一次出现在这里。
“胎心良好,每分钟132下,怀孕8至9个月,”陈声容护士长俯在一名孕妇的肚子上,用一支木制听筒仔细检查那个刚刚经历过地震惊吓的胎儿是否安好。这支听筒曾经伴随陈声容在利比里亚执行过8个月的维和任务,陈声容一直把它带在身边。
陈声容小心地把那位孕妇从床上扶起来,转身对翻译说:“告诉她,一切正常,回家安心等待宝宝降生吧。”
接近中午,地面温度达到近50摄氏度,传染病科医生聂为民戴着口罩,通过翻译的帮助了解患者病情,额头上汗水直流。“不敢喝水,这么多的患者,我们可没有时间去厕所,”他说。
两个小时过去了,女医生管群的接诊单上已经记录了四十多个病例。“地震给当地妇女儿童带来的伤害非常严重,许多儿童有腹泻、咳嗽、发热的症状。而且很多妇女儿童在震后缺乏足够食物和干净饮用水,惊吓、疾病和饥饿都在折磨着他们,”管群说。
传染病专家宋宏彬提醒队友,接诊时要特别注意记录有传染病症状的患者来自什么区域,通过汇总大家的记录,可以做出传染病风险评估。“一旦发现来自某个地区的居民患同样的传染病,中国医疗防疫救护队将发出传染病预警,并及时通报世界卫生组织和海地当局,”宋宏彬说。
第一天出诊,中国医疗防疫救护队尚未在前来就诊的当地居民中发现有明显传染病症状的病例,这让王与荣感到欣慰。
中国医疗防疫救护队的到来也吸引了其他国家赴海地医疗队的关注。伊朗红新月会一支20人的医疗队一周前在万国广场设立了巡诊点。他们走进帐篷认真观察着中国同行工作的每一个细节。
医生穆罕默德对记者说:“在这里,我看到了优异的医术和精良的设备,更看到了医生们的细致与耐心。经历过汶川地震的中国同行们更懂得该如何减轻这里人民的痛苦,抚平他们心中的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