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2月4日电(记者侯大伟、江毅、杨三军、苑坚)汶川、北川、青川、什邡……这些地名因在地震中被严重损毁而闻名,烙在那里的极重灾区的印记,是人们记忆中永远的伤痛。
在距离汶川特大地震600多天之后,当记者再次走进这些地方,眼前是怎样的情景呢?
汶川:每一个细胞都包含生机和希望
10天前的早上,汶川县龙溪乡。
上百名身着蓝底黑边、金花点缀民族服饰的羌族男女,在广场上跳起了欢快的羌族锅庄舞,人们脸上洋溢着欢笑。他们是在举行一个欢庆的仪式,一个学校、医院、水厂、广场、垃圾场、公交站、农贸市场、体育设施等灾后重建工程交付使用的仪式。
这些工程都是广东省湛江市援建的。看着龙溪乡藏羌群众尽情地跳着、唱着,湛江市援建工作组的代表们,眼里闪着泪花。

2009年12月3日,广东援建四川省汶川县“十大民生工程”正式交付使用,333项工程总投资30亿元,覆盖城乡居民住房、教育、卫生、供水、道路、社会福利、文化体育、农村公共服务、农副产品流通、防灾避灾等10个领域。新华社记者 刘海 摄
当湛江市援建干部将一把巨型钥匙模型交到龙溪乡群众代表手中的时候,50多公里外的胡建国大爷正站在汶川县映秀镇公墓向山下眺望。胡大爷目光所及,就是映秀镇新建集镇区:在一块被山水包围的狭长地带,到处都是脚手架,到处都是吊车,到处都是搅拌机,到处都是戴着不同颜色、写着不同单位名称的安全帽的建筑工人……
映秀镇因风景秀美而得名,它地处汶川县城南部,与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相邻,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门户,是前往九寨沟、黄龙、四姑娘山的必经之路。地震之前,记者每次经过这里的时候都会感叹其山川秀美、河水清澈。如今,环绕映秀的青山虽在,但已是满目疮痍,8级大地震给这个小镇带来了太深的伤害。地震中,整个小镇成了巨大的废墟,6000多人不幸遇难。
作为公墓的守墓人,胡建国大爷每天都会记下映秀镇的新变化,每天都会将这些新变化絮絮叨叨地讲给他眼前大大小小的墓碑听。他告诉记者,每一个新变化都是对死者最好的告慰。
公墓边上是正在建设的震中纪念馆,一个硕大的起吊车矗立在工地正中央,巨大的起吊臂时不时地从公墓上空掠过。
与胡建国大爷隔山而立的是汶川县三江乡的费术明。他正在藏式新楼里张罗着开张“藏家乐”。那是一栋刚刚建成的两层藏式小楼,白泥外墙、青石做坎,房前屋后青草依依,楼上楼下瓷砖铺面。
“没有一间完好无损的房子,没有一条完好无损的道路,没有一个完好无损的景区。”费术明回忆地震后的情景说。
不到两年时间,三江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费术明所在的河坝村,原来坑坑洼洼的石子路已经被干净平整的柏油路取代;江边被震损的房屋也被一条沿江狭长的绿化带取代;傍山一侧的房屋都按照藏式民居的建筑风格进行改建、扩建或重建;从村口到三江乡场镇,沿途都布设了考究的路灯。走在这里,仿佛置身于一个经过多年开发经营的景区,而不是刚刚完成灾后重建的小小村寨。

2009年12月3日,广东援建四川省汶川县“十大民生工程”正式交付使用,333项工程总投资30亿元,覆盖城乡居民住房、教育、卫生、供水、道路、社会福利、文化体育、农村公共服务、农副产品流通、防灾避灾等10个领域。新华社记者 刘海 摄
河坝村几公里外就是三江乡的场镇,由青石板铺成的步行街从中间穿过,修葺一新的小学、医院、商店等散布于道路两边。一条宽阔的四车道公路环绕着场镇中心区。
73岁的杨秀华住在步行街附近,她感慨道:“以前常听老人说松潘大地震时,到处饿死人、冻死人。汶川地震后,我也常常感到害怕。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我们就把镇子建得比以前还好。”
杨秀华的房子在地震中严重损毁,一年前,在国家补助下,自己又出了一些钱,不仅将房子进行维修加固,还修建了一间商铺。如今杨大娘将商铺租出去,虽然租金不高,但也可以增加一些收入。

2009年12月3日,当地群众从广东援建的汶川第一小学前经过。当日,广东援建四川省汶川县“十大民生工程”正式交付使用,333项工程总投资30亿元,覆盖城乡居民住房、教育、卫生、供水、道路、社会福利、文化体育、农村公共服务、农副产品流通、防灾避灾等10个领域。从废墟上崛起的新汶川已初具轮廓。新华社记者 刘海 摄
杨秀华家的对面就是三江乡小学。被震毁的校舍原址上,如今矗立着一栋现代化的新校舍,不仅宽敞明亮、结实漂亮,而且教学设施配备齐全。用五年级学生宋佳曼的话来形容:“以前上音乐课,是跟着老师干唱歌;现在上音乐课,不仅有专门的音乐教室,每个学生都有一架电子琴,还有钢琴伴奏。”
三江乡乡长董建波对记者感慨,在广东惠州市的大力援建和当地干部群众的努力下,仅仅一年多时间,三江乡涉及社会事业、产业恢复、农房重建、基础设施等4大类23项重建工作就全部完成,总投资约2.2亿余元。他说,如果没有对口支援,三江乡的重建再过20年也不可能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北川:一座震毁县城的异地再生
走进现在的北川,你会深刻感受到什么叫做再生。短短一年多时间,毁灭的阴霾随风淡去,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正在安昌河畔拔地而起。北川人会骄傲地对外地人说:“看,那就是我们的新北川!”
2008年5月12日,北川老县城被大地震无情地摧毁。
“北川完了。”这是5月13日7时左右,记者站在北川县城边的山坡上向下望去时,心里冒出的第一个念头。当时视野所及,整座城市处处都是废墟。
“明天在哪里?”大地震导致北川20个乡镇、270多个村、16万多人受灾,近2万人因灾遇难、失踪,北川县城被夷为平地。家园毁掉了,亲人遇难了,地震后幸存的北川人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时光。
北川县城虽然毁灭了,但北川人民并没有被遗忘,在他们痛苦无助的时候,一双双热情有力的手帮他们撑起了头顶的一片天。
党中央、国务院一声令下:“再造一个新北川。”2万余名山东援建者义无反顾地奔赴灾区,与北川人民共同建设新家园。

已经封顶的北川新县城安居工程(2月1日摄)。山东省对口援建北川新县城的40万平方米安居房项目即将让北川的受灾群众实现“住有所居”。该项目包括154个单体,3000余套安居房,总投资达8亿多元,目前已全部实现主体封顶,所有安居房主体工程都已通过了质检部门的验收检查,将全面转入装饰装修阶段,预计5月1日前竣工交付使用。新华社记者 范长国 摄
“要在三年内平地新起一座城市,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极为罕见的。”山东援建指挥部总指挥徐振溪说,“党中央把这个任务交给山东,这既是我们的光荣,也是我们的责任。这块硬骨头,我们啃定了!”
截至目前,山东援建北川的乡镇、学校、医院等168个项目已经基本完工。
只有走进现在的北川,你才能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在当代中国具有着怎样的力量。每一名援建者不远千里奔赴灾区,他们不为名利,不计回报,呕心沥血,只为了帮助自己的手足同胞。
在北川曾经的临时县城安昌镇,有一个“亮灯”的故事。
2009年春节前,听说安昌镇的路灯10多年都没亮过,为了让老百姓过上一个“亮堂”的春节,山东威海援建指挥部决定给安昌安上195盏路灯。一天傍晚6点左右,指挥部总指挥于胜涛和同事们走上安昌街头开始检验路灯,随着一盏盏路灯亮了起来,周围响起了零星的鞭炮声。于胜涛当时以为是当地人办喜事。但当晚上7点过后,195盏路灯全部亮起来后,于胜涛发现自己突然陷入了鞭炮、礼花的海洋。
“亮灯了,亮灯了,感谢威海,中国万岁!”北川人纷纷走上街头大声喊着、跳着,整个安昌镇提前“过”起了春节,鞭炮、礼花一直持续了半个多小时。
北川县建设局常务副局长刘光辉流着眼泪向于胜涛他们鞠了三个躬:“大哥,我替安昌的老老少少感谢你。”这时,于胜涛和同事们才意识到路灯对于北川人的价值。
“就是一项工作而已,只不过提前了一些。”于胜涛说。
无法统计,有多少人为了援建北川,离开了自己高龄的父母、幼小的孩子,一年难得回一次家;无法统计,有多少人来到北川之后,累出一身疾病,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
北川新县城的历史上将永远铭刻一个名字:崔学选。他是山东潍坊市原建设局党委书记、局长,也是北川新县城建设组第一任组长。这位山东汉子在结肠癌晚期,仍然不肯离开北川,直到人们用担架把他抬上飞机。崔学选已经不到50公斤重,弥留之际,他仍喃喃地对守在身边的84岁的老母亲说:“妈妈,等我病好了,我带你去看一看新北川。”

山东援建者崔学选(右)在北川查看房屋受损情况(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于胜涛清楚地记得妻子对他说:“2009年你一共回家26天。”听到妻子的话,于胜涛觉得愧对爱人,但他回答说:“咱家的孩子9岁了,可你看咱的孩子在什么地方上学,北川的孩子在什么地方上学。无论作为一名党员,还是作为一个父亲,我都不能对不起北川。”
山东援建北川的40万平方米安居房已经封顶,本来这应该是北川新县城最早完工的项目。但徐振溪有自己的考虑:“北川县城居民遭受的创伤太大了,即使有了新房子,装修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山东援建者决定,将所有安居房全部装修,北川居民仅需添置家当就可以入住。
对于援建工程质量,于胜涛有自己的比较:“我可以这样说,就是在威海,也找不出比北川安居房更好的住宅了,我们在北川建的房子绝对能抗八级地震。”
47岁的贺业增说:“等到今年9月份完成所有援建任务离开北川时,我可以这样对自己说:我参与过北川重建,这一生无愧无悔。”
青川:青山依旧在 青川又还青
地处川、甘、陕三省交界处的广元市青川县,是四川最偏远的一个地震极重灾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然而,记者最近重访青川时看到,曾经是一片废墟的灾区,一栋栋农民新居点缀在青山绿水间,青川新县城建设工地上吊塔林立,学校、医院、文化艺术中心等公共设施已基本完工……
记者在青川县城乔庄河畔的滨河路漫步,整洁的路面上,一根根路灯柱上已经挂上了喜庆的红灯笼,一棵棵小叶榕在寒冬里枝叶青青,树下花圃中许多不知名的小花迎风开放……而在震后之初,这里密密麻麻地布满救灾帐篷。
滨河路对面,曾经是一片没有堤防的河滩地,地震后上面也搭满了帐篷和板房。原地上,如今有了高出河面数米的新建河堤,十余栋崭新的安居楼背山面水。这里是青川县东山安居小区,以低保户、残疾人员为主的首批340户居民已入住。
“党好政府好政策真正好,谢党恩谢民恩永不忘恩”,横批“不忘党政”,这是东山安居小区张定国、张光荣老两口在新房门边贴的春联。张定国家是低保户,老两口都已年过七旬,看见记者念起对联,他还有些不好意思:“对联写得不工整,但写的都是我的心里话。”
卧室、厨房、客厅、盥洗间功能完备,水、电、气等设施齐全……记者走进张定国老人的新居看到,房子虽然只有50多平方米,但是收拾得十分整洁。“每个月才需25元房租,等于是政府送房子给我们住。要是在旧社会赶上这么大的灾,我们早就冻死、饿死了!”张光荣笑着说。
灾区农村特困户是一个令人牵挂的群体,他们的生活受到了重点照顾。
青川县白家乡华尖村64岁的村民魏炎清,全家4人有3人残疾,地震前,一家人挤住在两间土木结构的破房子中,生活十分拮据。
地震震垮了魏炎清家的房子,即使有国家发给的1.9万元补助,仍然无力重建新居,全家几乎陷于绝望。此时,青川县委、县政府及时出台了农村特困户建房的扶持政策,采取财政补助、部门结对等办法,帮助魏炎清家盖起了新房。
“去年7月全家就搬进来了。”魏炎清说,“我做梦也没想到遭了这么大灾,还能住进这么好的房子,感谢党和政府啊!我现在除了种好地、养好猪,每天都到附近打工挣钱。咱也得有点志气,不能光靠政府救济。”
记者在华尖村邻近的佛山村看到,一片错落有致的农民新居矗立在山坡上,盘山水泥路像一条玉带缠绕其间。村党支部书记何乃雄告诉记者,全村397户中,地震后除8户农房需加固外,其余的全部需要重建。现在全部重建户都已修好新房入住了。
青川的变化,有赖于奋战在青川灾后重建主战场的上万名浙江援建者。浙江援建青川指挥部党委副书记赵克说,从援建一开始,指挥部就确定了民生为本、全面援建的思路,除了搞好基础设施重建等“规定动作”外,重点突出智力援建和产业援建,提高青川的“造血功能”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赵克说,指挥部把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新农村建设成功经验引进到青川,实施“十镇示范、百村整治”,帮助和引导农民改路、改线、改水、改厕、改房,治污治乱,将农房重建与城镇建设、环境整治、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避免出现农民住新房却环境脏乱差、没有致富门路的问题。
青川县县长陈正永告诉记者,浙江援建的400多个钢架蔬菜大棚、万只长毛兔种兔基地、万亩生态农业园区等项目,对当地发展高效生态种养业起到了很大的促进和示范作用。食用菌、茶叶、核桃、生态畜禽……目前,全县有87个“一乡一业”特色产业区块初具规模。
在物质方面的重建之外,灾区干部群众的精神家园也得到了“重建”。
“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这两幅被网友称为“灾区最感人标语”,就出在枣树村。靠着这种精神,枣树村成为青川县最早全部搬进永久性住房的村庄。
在灾后重建的一年多时间里,这两幅标语在灾区广为流传和张贴。从这朴实的语言里,人们不难读出灾区群众在大灾面前永不向命运低头的自强精神。
什邡:期待重返“十强县”
今年2月3日,什邡市洛水镇联合村。新修的“北京大道”从村子前笔直地延伸向大山里的蓥华镇和红白镇。村民叶贵德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正在新房前忙着杀年猪,做香肠。“去年盖好了新房,收入也不错,这年要过得红火些。”叶贵德说。
2月3日,什邡市最偏远的山区乡镇红白镇。传说是因为该镇有一个祭祀太阳的红庙和一个祭祀月亮的白庙而得名。如今,这里没有了神庙,而多了两个供当地群众休闲锻炼和紧急避难的广场,一个叫红场,一个叫白场。市委宣传部部长殷萍介绍,什邡市在灾后文化基础设施重建项目中,共计恢复重建了13个镇文化站,加固改造了1个镇文化站,总投入1000多万元。

1月26日,一名工作人员从北京什邡产业园建筑工地走过。北京什邡产业园规划面积9平方公里,起步区3.1平方公里。目前正实施区内道路、变电站、自来水厂、搬迁房小区等基础设施建设。已有多家北京企业与什邡市政府签订了投资意向性协议。2009年,北京对口援建四川省什邡市工作全面推进。截至2009年底,先后确定3批对口援建项目108个,确定援建资金70亿元。其中已开工项目93个,竣工50个。新华社记者 汪永基 摄
2月3日,什邡市洛水镇余安村。余安水厂工程的工地上,工人们正在紧张施工,这个水厂作为什邡水利灾后恢复重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之一,将在春节前完工,为余安村2000多名群众提供合格的饮用水。
2月3日,什邡市红白中心小学。在白墙灰瓦的教学楼前,孩子们欢快的笑声荡漾在这片曾被大地震蹂躏的大山里。200多个孩子是半个月前从板房教室搬进新完工的教学楼的。
如今,在受灾面积达500多平方公里的什邡市,一座座新居、学校、医院、文化站等拔地而起,一条条大路通乡达村,一个个工厂机声隆隆……一个从废墟中崛起的新什邡展现在世人面前。
截至2009年底,什邡市灾后重建项目累计开工842个,占项目总数的89.38%,其中竣工612个,占项目总数的64.97%;累计完成投资197.25亿元,占规划投资的66.38%。
目前,什邡全市农房重建已完成近8万户,入住率约90%。同时,全市717个农房集中点已实施了供电、供水、排污、沼气、区间道路、光纤等设施“六进村”工程建设。
地震极重灾区什邡市,在地震前曾名列四川“十强县”前列,在灾后重建中快速崛起后,有了重振往日雄风的期望。
1月20日,什邡市“京什产业合作园”6个项目集中开工,包括钛合金飞行器零部件科研生产基地、年产10万吨尿基全熔融新型塔式风冷造粒装置技改项目、火车减震器等大尺寸液压缸筒钢管生产项目等,总投资超过6亿元。项目全部竣工投产后,预计每年实现销售收入8亿元,并可解决上千人就业。
2010年,什邡市提出重返全省“十强县”的目标,工业总产值要突破200亿元,力争达215亿元,增长43.3%。
“如今,我们已有上千万元的特色农产品卖进了北京城。”什邡市农业局局长邓英华说,北京市建立了什邡特色农产品进京销售的渠道,进京销售的豆腐干、板鸭、食用菌、山野菜、泡菜等20个品种、200个单品,很多都是当地和四川省的知名产品。
而在什邡市的经济干线“北京大道”旁,马祖村等5个“特色村落”将以“现代川西民居”的风格集中亮相,在完善村落的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的同时,还将引进现代农业技术,打造乡村旅游产业,吸引成都、德阳等地的游客前往观光旅游。
这是一个个凤凰涅槃的奇迹,汶川、北川、青川、什邡,证明了一个民族经受的灾难是如何用文明进步作为补偿的历史变迁。
新华社北京2月4日电
重建奇迹见证中国制度优势
新华社评论员
600多天前,“汶川不哭”“中国加油”的吼声响彻天安门广场上空。如今,百万栋新房从废墟上拔地而起,曾经满目疮痍的灾区焕发勃勃生机。地震灾区重建奇迹,见证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巨大优势。
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受灾人口最多的强烈地震,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举全国之力,开展了一场动员范围广、投入力量大、援建速度快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重建奇迹,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力、凝聚力、向心力。援建是一场浩大的物资援助,更是一次伟大的精神激励。19个省市对口支援19个重灾县市,数十万来自不同地区的援建者与几千万灾区干部群众一起,携手同心、夜以继日,用科学的发展理念规划城乡建设,以惊人的速度改变了灾区的一切。事实再次证明,只有深深植根人民的政党,才能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组织动员能力,带领人民应对各种挑战,战胜各种困难,创造美好生活。
重建奇迹,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地震发生后,国务院公布施行《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为恢复重建工作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灾区恢复重建,既是我国战胜自然灾害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以人为本、民生为先、科学重建”“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令人惊叹的重建目标、中国特色的重建模式,鼓舞着全国人民面对任何困难迎难而上、一往无前。
重建奇迹,充分体现了人民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体地位。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和核心。“一切让人民满意”成为衡量各项重建工作的最高标准。对口支援省市围绕民生、公益选择项目,突出务实特点,形成教育、医疗卫生、城市用水和治污、城乡安居房、支农惠农等多个体系,使对口支援“对在点子上”。先进的理念、严格的标准,崇高的精神、忘我的奉献,在世界抗灾史上最大的工地汇聚激荡。重建规划为人民着想,重建过程让人民监督,重建结果由人民评价。灾区人民成为重建的参与者、享有者,重建成果成为灾区新生的新起点。
震前污染严重的青城水磨镇,如今变成一个美丽如画的“小丽江”;高山峡谷里的汶川县城,昔日残破的城市已经“大变脸”……不到两年时间,灾区社会经济环境彻底改观,曾被摧毁的家园生机盎然,曾经哭泣的村镇飞出欢声笑语。
从重建奇迹再出发,我们肩负一种责任。着眼长远发展、确保质量安全、完善规划政策、努力推进各项工作、夺取灾后恢复重建的全面胜利,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更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按照中央部署齐心协力不懈奋斗,灾区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从重建奇迹再出发,我们收获一种精神。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斗争,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进一步增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给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竖起了又一座精神丰碑。
从重建奇迹再出发,我们坚定一种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行的路上还会有风险与挑战。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共和国一定经得起任何考验。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实现。
废墟上挺起不屈脊梁,重建中彰显中国力量。创造重建奇迹的中国人民,必将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汶川地震灾区重建报告:重建中崛起 希望中奋进
“跟去年相比,这口气算是缓过来了。房子建好了,马上还有一笔1万元捐款发,我打算用这笔钱来添置生活用品。家里喂了两头猪,打算杀一头过年。”临近新春,地震灾区四川省青川县红光乡东河村村民何清芝已经为过年着手做准备。详细>>>
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奇迹昭示:重生,在祖国怀抱中
新华社成都2月1日电(新华社记者刘欣欣、丛峰)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不到两年时间,四川地震灾区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一片片曾是废墟的土地上,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学校书声琅琅,车间机器轰鸣。
今天,当我们重新走过那些曾经令我们心酸流泪的重灾区时,我们不禁被一个又一个重建奇迹震撼了。奇迹的背后,昭示着什么呢?详细>>>
拼搏才能胜利 喜看新成就—四川灾后重建大扫描
春节来临再走灾区,看恢复重建,到处都是新的气象。
团结拼搏的中华民族,在灾后恢复重建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在10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然创造出了史诗般的人间奇迹——
异地重建的北川新县城,首批40万平方米150多栋安居房已封顶,两万施工人员昼夜奋战,一个现代化的羌族文化城雏形初现;
青川的崇山峻岭间,150多座大小桥梁飞架,群众出山不再难;
震中映秀劫后重生,正变身风光秀美的温情旅游小镇;彭州龙门山镇从废墟中站起,成了重建“精品镇”;遭受重创的阿坝水磨羌城隐现“丽江”靓影。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