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5日电(记者 秦交锋 采写记者 关俏俏、伍晓阳、李泽兵、姚润丰、卫敏丽、张辛欣)岁末年初,我国新疆北部和内蒙古部分地区遭遇了几十年一遇的降雪寒潮天气,而云南、广西两省区却遭受了几十年一遇的严重干旱。在北方,一轮寒潮接一轮寒潮,一场大雪接一场大雪,道路受阻、人员被困、牲畜断草;在南方,沟渠干枯、田地开裂、饮水困难……
“南旱北雪”,造成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党中央、国务院迅速决策,中央财政立即拨款,灾区干部群众奋起自救,社会各界全力支援,展开了斗雪抗旱保民生的感人画卷。
“南旱北雪”显极端
“我这辈子从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雪呀!”在新疆阿勒泰市郊区的拉斯特乡散德克村,70岁的斯哈克老人感叹。
老人所言非虚。新疆北部阿勒泰、塔城地区今年连续多次遭遇强冷空气袭击,出现了60年一遇的寒潮暴雪,积雪深度普遍在30—94厘米,阿勒泰积雪深度达94厘米,突破了冬季历史极值。日最低气温降到零下20摄氏度至零下30摄氏度,阿勒泰、富蕴等地的日最低气温也突破了历史同期极值。
寒潮同样在内蒙古肆虐。去年底以来,寒潮暴雪连续袭击了内蒙古,部分地区降雪和气温都达到历史极值,辽阔的草原“千里冰封”。
与新疆、内蒙古暴雪肆虐的情况相反,云南、广西部分石山地区最近则在干旱中煎熬。云南全省平均降水量仅为515.5毫米,打破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少值记录;同期气温与多年平均相比偏高1.7摄氏度,打破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值记录。自去年8月以来,广西部分偏远大石山区旱情严重,重灾区位于河池市东兰、凤山、大化、南丹等地。
“南旱北雪”,这两个极端天气现象在我国同时发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下,为什么会出现历史罕见的暴雪寒潮天气?“这次严寒,并不能称为全国性的寒冬,应该算是暖冬中的一个插曲。”中国工程院院士、气候变化研究专家丁一汇解释,这种极端“冷事件”最近几年都曾发生过,2004年至2005年冬天、2008年初的低温雨雪天气都是典型的极端“冷事件”,这种自然变化叠加在长期气候变暖的趋势上,形成温度上升中的冷暖交替周期。
云南等地发生历史罕见的大旱原因何在?云南省气象局国家级首席预报员刘喻解释说:“2009年6月开始的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异常偏暖引发的大气环流异常,使冷空气难以南下影响云南,再加上云南本身低纬高原的特殊地理位置的影响,导致了去冬今春持续的高温少雨干旱天气。”
持续的寒潮、降雪、低温,对灾区群众生产生活、交通运输、物资供应造成很大困难。据统计,目前新疆已有154万人(次)受灾,内蒙古有242.03万人(次)受灾。另外,两地各有数以千计的房屋损坏、倒塌,数以万计的牲畜死伤、觅食困难,农业遭受重创。
而在云南、广西,严重旱情已造成两省区959.7万人受灾,339万人存在饮水困难,农作物受灾面积1141千公顷。
抗灾有力有序有效
在暴雪、大旱中,灾区经济社会各领域进入“紧急运行”状态。考验是全方位的,应对则是立体式的:
——灾情紧急,紧急响应。针对云南、广西两地严重旱情,国家减灾委、民政部1月2日紧急启动国家四级救灾应急响应,中央财政也紧急拨付特大抗旱补助费5000万元,用于支持云南、广西做好农业生产救灾、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面对突如其来的雪灾,1月13日,国家四级救灾应急响应紧急启动,中央财政先后紧急下拨新疆、内蒙古等地寒潮冰雪救灾资金共3.21亿元,用于生活补助、农牧业生产恢复等。2月4日,中央财政再次拨付内蒙古救灾资金3000万元。
新疆、内蒙古当地也紧急启动救灾应急响应,拨付救灾款项。云南两次发出做好抗旱工作紧急通知,追加资金共4000万元投入蓄水抗旱工作。广西防汛抗旱指挥部人员深入灾区查看灾情,研究部署抗旱救灾工作。
——灾区缺什么,就支援什么。暴雪之后,“万径人踪灭”,交通生命线的中断容易造成各个灾区成为“孤岛”,十分危险。一场场抢通交通线的战斗随即打响,风雪中机械与人力一起上。新疆灾区数以万计的干部职工、武警官兵、公安民警等,顶着七八级寒风,踏着没膝的积雪,冒着零下几十摄氏度的严寒,与大雪打起了“拉锯战”,保障了交通顺畅。
大雪之后,草原“千里冰封”,牛羊觅食困难,“千里送草”的感人故事一次次上演。在新疆新开通的精伊霍铁路、奎北铁路上,一批批饲料运往阿勒泰。来自伊犁、昌吉等地的11800吨的饲草料,对阿勒泰遭受雪灾的牧民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而农业部从甘肃调运的首批150吨援疆饲草也历时4日、行程1200余公里,在2月1日运抵新疆。
在严重缺水的云南、广西等地,保障供水的大会战正在热火朝天地开展。云南组织523万人投入抗旱,启用机电井1967眼、泵站3558处,投入机动抗旱设备18.2万台(套),出动机动运水车9万辆(次)。广西河池市投入抗旱人数达169.43万人次,投入抗旱资金达4604万元,抗旱服务队先后组织抗旱设备6.78万多台。
——为了确保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正常运行,各行各业齐上阵。新疆卫生厅紧急安排人民医院等5家三级医院40余名医务人员组成10支医疗队,带着1000多件价值162.64万元的救灾药物向阿勒泰地区和塔城地区进发,为遭受严重风雪灾害的群众展开医疗救助工作;为确保灾区不出现燃煤、燃气短缺现象,新疆相关部门加大煤、气调运补给力度,同时储备大量燃煤、液化气、天然气,以备不时之需。内蒙古煤炭生产企业加紧生产运输,确保灾区有煤烧、不受冻;在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先后投入了1400余万元,重点投向保障群众生活用水上;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实行旱情、灾情报表日报制,8个工作组赴各县指导抗旱救灾。
——面对灾情发展,积极采取措施预防次生灾害发生。随着气温升高,新疆伊犁河谷次生灾害频发,当地政府采取除雪清路、转移危险地带农牧民等措施,最大限度减少雪崩及融雪性洪水造成的灾害。为防止雪灾造成牲畜疫情,阿勒泰当地政府紧急调运牲畜疫病防治常规用药20吨,派出806名动物疫病防疫人员进驻各牧业生产点开展工作,严防重大动物疫情发生。
在云南和广西部分地区,灾情还在进一步发展。目前,云南全省紧急动员,对供水出现问题的城乡集镇,及时寻找备用水源,没有水源的地方及时采取拉水、打井等措施;对人畜饮水困难的农村采取定点送水等措施;对受灾严重的困难群众发放临时救助金和冬令春荒补助,最大限度地帮助群众解决抗旱中的困难。
灾害无情人间有爱
风雪冰冷无情,旱害令人痛心。然而,在一幕幕抗灾的现场中,在一个个救灾的故事里,人们见证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生动实践,看到了军民鱼水情深、民族团结相助的场景在不断上演,也为全社会的爱心传递所感动着。
救人要紧!灾难面前,解放军总是冲在第一线。1月3日晚1814次列车被困后,牵动全国人民的神经,经过铁路职工、武警消防官兵40多个小时的奋战,全车1400多名被困旅客无一受冻、安全获救;1月21日,新疆阿勒泰21名群众被大雪围困,新疆军区紧急出动直升机救助,直升机飞行三架次救出14名被困人员。23日,直升机还飞赴阿拉哈克乡塔尔朗村等4个空投点,空投了约3.5吨药品等救援物资、3名医生和10名搜救队员;1月27日,为救助新疆新源县10名因雪崩被困牧民,新疆军区和当地群众组成的救援队迅速集结,空中、地面接力打通生命通道,被困群众终于被安全救出。尽管天寒地冻灾害频发,但在救援人员的心里一直抱有一个信念:我们的兄弟,一个都不能少!
民生大于天!当阿勒泰、塔城地区交通受阻,蔬菜供给减少、价格上涨时,新疆商务部门启动应急保供预案,多次向两地调运蔬菜,充实了当地群众的菜篮子;在雪灾肆虐时,内蒙古苏尼特右旗的贫困牧民娜仁托娅收到了镇里送来的低保金,不仅没有耽搁,全旗的低保户反而提前两个月领到了低保金;在旱情严重的云南易门县,当供水紧张时,确保群众生活用水被当做首要任务,采取库塘蓄水、沟渠引水、机械提水和车辆拉水等措施,近3万名饮水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用水暂时得到保障。
互助自救!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由于道路受阻,救援时间较长,许多牧民相互之间开展互助自救。只要是风雪稍停,50多岁的蒙古族牧民苏格拉就会开着自家的吉普车,为周围几户受灾较重牧民运送饲草料。苏格拉说,不论是蒙古族还是汉族,有了困难大家都会互相帮助,这也是草原牧民相传几百年的传统。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抗击风雪中来自各方面的援助,犹如一股暖流温暖了千万受灾群众的心。中国红十字总会筹集到价值34.75万元的棉衣、棉被和药品支援内蒙古。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包括出租车司机、教师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捐款购买草料,并自发组织车辆将草料送到牧民手中。在遭受雪灾的锡林郭勒盟多伦县,一些企业、个人自发组织爱心捐助活动,陆续将燃煤、绒毛衣、棉衣、棉鞋以及现金送到受灾群众家中,帮助他们顺利过冬。
灾不消,人不退。目前,“南旱北雪”灾害还没有消除,各地抗灾斗争还在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