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志成城战旱魔
——桂西北大石山区旱区百万干部群众抗旱救灾纪实
新华社广西河池2月13日电(记者 李斌)山塘干涸、河流断流、水源枯竭……历史罕见的夏秋冬连旱,让地处大石山区的广西河池市东兰、凤山、巴马、天峨等多个县,以及百色市、崇左市部分地区出现严重干旱。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旱区各级党委、政府带领干部群众正谱写着一曲战天斗地的英雄壮歌。
旱魔肆虐广西石山区
“从去年8月份以来就没下大雨,这辈子还没见过这样的大旱!”河池市东兰县泗孟乡弄平村下东屯80岁老人周金环指着早已用尽的水柜无奈地说。从去年10月起,该屯就闹起了“水荒”。
此次受灾最严重的是东兰县,目前全县水利工程蓄水量仅占总蓄水量的17.2%;全县66座山塘中有52座已经无水,6412座水柜中有4617座已经干涸,9条河流中有4条已经断流。全县因旱造成8.16万人、5.39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其中3.81万人饮水特别困难。
东兰周边的凤山、巴马等县同样大旱。凤山县10座中小型水库有效蓄水量只有170万立方米左右,比历年同期减少70%,50条小河流干枯断流,22000个地头水柜的蓄水已完全用尽;巴马瑶族自治县因旱饮水困难人口8.35万人,因旱饮水困难大牲畜2.375万头。
河池市属喀斯特地貌,石山区占总面积66%,难以涵蓄水源,降水量在年际间和季节上分配不均匀,导致汛旱期凸显、旱涝灾害频繁。据河池市政府提供的数据,全市201座水库有60座干涸,15.9万个家庭水柜和地头水柜见底,导致133个乡镇244.57万人受灾,114.77万人饮水困难。
全力以赴抗旱保民生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旱区党委、政府把群众过好春节作为当前的头等大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抗旱救灾,形成抗旱救灾的强大合力,确保群众有水喝、有水用、有饭吃、过好年。
一辆辆运水车穿行山间,一个个水缸盛满甘泉,一张张焦虑的脸庞绽开了舒心的笑容……虎年春节临近,旱区处处是抗旱救灾的动人场面。
2月10日,东兰县东兰镇田洞村好言屯孙祖同老人望着水缸,喜不自禁:“我的水缸满了。”老人指着手里的一张红卡说:“家里没有水了就靠它!”记者看到,这是东兰镇党委制作的“党员送水服务卡”,联系党员是韩江,还有手机号码。
“有党支部做后盾,有张书记送水,我们不愁没水喝!”东兰县长乐镇定安村村民们直夸“送水书记”张启贤。拉江、弄团两个村民小组127名群众饮水极度困难,需到8公里外挑水,张启贤自掏腰包500多元购买了柴油、水袋和塑料桶,利用自家的农用车和摩托车,坚持每日跑两趟到距8公里外的乾布队运水,供两个村群众无偿饮用。在张启贤的带领下,定安村的党员成了送水解渴的“排头兵”。
在旱区,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共产党员;哪里缺水,干部就把水送到哪里。共产党员是抗旱救灾的中坚力量,目前河池市参与抗旱的基层党组织有1536个,近3万名共产党员参与抗旱。
驻地解放军和武警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全力以赴投入抗旱救灾。“支队的命令一下达,我们就开车过来了,一直担任给灾区缺水村屯送水的任务。”宜州市消防中队战士曾龙已做好了与灾区人民一起过年的准备。东兰旱情加重后,河池消防支队从金城江区、宜州市、南丹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各调一部消防车前往东兰支援抗灾。10天来,红色的消防车,成为了缺水群众的“生命线”。东兰县武篆镇民兵应急排共有30人,为灾民送水多达127.6吨。
在巴马瑶族自治县,还有一支“抗旱轻骑队”活跃在抗旱救灾一线,他们由党员、干部、民兵、团员青年组成,以摩托车为交通工具,专为那些大车无法通行,又极度缺水的老百姓送水。
“抗旱救灾”“众志成城”“共渡难关”……穿梭在旱区的送水车挂着的红标语传递着众志成城抗击旱魔的决心和信心。
旱区迎来希望的春天
清泉到家暖民心。2月13日,农历腊月三十,东兰县东兰镇田洞村好言屯村民林美荣在大门边上贴了一副特殊的对联——“天无情义未降甘霖井干苗枯喉亦燥”“党有深恩还送清水畜喜禽乐人更欢”,横批“恩深似海”。
林美荣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表达对屯里送水的党员干部的感谢之情。好言屯4个各20立方米的水柜已经装满了镇政府送来的饮用水,足够用半个月。“全县人民正发扬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全力抗灾,一定能渡过难关。”东兰县委书记黄光华说。
河池市委书记蓝天立介绍,目前河池市各县已全面实行“五包”抗旱工作责任制,即:市领导包县(市、区)、县(市、区)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村领导包屯、干部包户。
截至目前,广西河池市抗旱救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市饮水困难人数和牲畜分别由灾情最严重时的114.77万人、44.37万头下降到60.18万人、18.27万头,实现了“保人畜饮水、保人饮安全不发生疫病、保不因饮水问题发生非正常情况”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