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新生活,赞美好时代
——各地少数民族群众欢度新春佳节
新华社北京2月15日电 新春佳节期间,全国各地少数民族群众以本民族传统习俗以及一些创新方式欢度春节。
今年的中华民族传统春节,恰逢藏历新年初一。西藏各族各界群众同庆双节,歌唱新生活,赞美好时代。

2月15日,拉萨市城关区鲁固居委会一名藏族妇女在插经幡。当日是藏历新年初二,西藏各地群众举行一年一度的更换经幡仪式,藏族群众在各家的屋顶插上崭新的经幡,在空中抛撒糌粑,祝福新年吉祥安康。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幸福的色彩充满了拉萨的大街小巷。身着节日盛装的藏族群众,飘动着五彩经幡的藏家小院,传统藏式大门边贴上的吉祥藏文春联,还有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这一切都构成了高原独特的节日气氛。
藏汉群众同庆传统佳节的场面成为西藏特有的一组风景。在拉萨市第七安居园内,藏族老阿妈次旦家里迎来了很多亲朋好友。他们或手端五谷丰收斗,或拿着青稞酒、啤酒赶来拜年。老人家的音响里放着藏族传统古典音乐,伴着人们的欢笑声,一幅喜庆祥和的画面呈现在了人们眼前。
从大年初二开始,藏族群众以访亲拜年、休闲娱乐和宗教民俗活动度过节日生活。
正月里的新疆天山南北,洋溢着一片喜气祥和的节日气氛,人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度过新年的第一天。
在乌鲁木齐第五届文化庙会上,逛庙会、观花灯、猜灯谜。虎年第一天,边城市民就从体验浓浓的传统文化和地域民族风情开始了。
长长的庙会街上,最抢眼的要数骑着“毛驴”的“阿凡提”大叔了。扮演者扭着富有浓郁新疆味的秧歌,逗着围看的群众笑声阵阵。带着孩子逛庙会的市民张女士说:“正月初一就要到热闹祥和的地方去,这样一年都会顺利如意。”
在新疆北部著名的喀纳斯景区,禾木乡的蒙古族图瓦人牧民与汉族同胞一样有着过春节的习俗,但他们又有自己独特的节日内容。住在这里的图瓦人摆上了芳香扑鼻的果酱、金黄的炸油馕、自家酿的黑加仑汁和热喷喷的手抓肉。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的乡村沉静又热情。每家小木屋屋檐上的红灯笼、红对联,让静谧而洁白的山间谷地露出新春的喜庆。
15日,喀纳斯景区在喀纳斯村举办“第三届喀纳斯图瓦民俗文化节”,其中民俗歌舞、赛马、拔河等主要文化体育活动在喀纳斯湖面上举行。今年,喀纳斯景区还举办了“第三届喀纳斯冰雪风情摄影节”“第二届古老毛滑雪板狩猎比赛”和“第二届图瓦民俗文化节”等,让游客充分感受高山雪地的刺激,体验图瓦人在空灵的山水中狂热的雪地赛马和最古老的滑雪、狩猎。
在刚刚发生了雪崩的新源县那拉提镇阿拉善村,被军用直升机救出的牧民加纳提艾力一家在政府安排的定居点里过起了虎年春节。“政府给我们租了房子,还解决了牲畜的饲草和暖圈的问题,想得周到细致。”加纳提艾力说。
而在经历了雪灾的阿勒泰地区其他县市,迎新春活动也多姿多彩。富蕴县举办了“迎新春”书法美术展,青河、布尔津、哈巴河等县市举办了迎新春文艺汇演。
在历史名城喀什的人民广场,大红灯笼高高挂,人们脸上喜洋洋。不知何时,广场响起了有节奏的鼓点,人们跟着节奏跳起麦西来甫。
在祖国最后一缕阳光落下的乌恰县吉根乡斯姆哈纳村,生活在这里的牧民们和驻守的官兵共庆新春。世居在此的柯尔克孜族人成了“编外”守边人。吉根乡的村民约提库在电话里对记者说:“请祖国人民放心,我们一定与戍边军人一起守护好祖国的每寸土地。”

2月14日,傣族姑娘们在云南民族村内载歌载舞,欢庆春节。当日正值农历正月初一,在云南省昆明市郊的云南民族村内,少数民族群众用古老的习俗欢庆春节。他们载歌载舞,尽情狂欢,祝愿祖国繁荣富强,民族团结进步。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居住着彝、傣、纳西、哈尼、基诺等20多个少数民族。新华社记者 蔺以光 摄

2月14日,一名彝族男子在云南民族村内载歌载舞,欢庆春节。新华社记者 蔺以光 摄
春节也是蒙古民族传统节日,草原上,春节活动主要有祭火、祭天、祝寿、拜年等,从农历去年腊月二十三就开始,除夕晚上达到高潮,正月十五结束。
大年初一黎明时分,家住镶黄旗扎毕拉胡嘎查的蒙古族老人斯日古楞,带着一家人,身着节日盛装,手捧哈达、美酒、奶食品,到头天用雪堆成的敖包前举行祭天仪式。
老人的儿子点燃敖包前的一堆篝火,将供品撒进燃烧的火堆中,以其火焰献祭。在斯日古楞老人带领下,一家老小自左向右绕包走一圈,边走边叩首,将手中的美酒、奶食撒向雪堆的敖包,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人畜平安。
在有“中国古代北方小城镇”之称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镇北堡西部影城,从2月4日至28日举办祭祀、送灶、扫尘、贴春联、抢财神等一系列民俗活动。
尽管天寒地冻,可是前来西部影城体验民俗之旅的游客依然不少。银川市游客熊先生说,随着人们欢度春节的方式逐渐多样化、新鲜化,传统佳节被赋予了新的味道,但与此同时,一些原汁原味的春节民俗也渐渐淡出节庆生活。今年镇北堡西部影城举办系列民俗活动,重新唤起他对传统春节的美好记忆。
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每年春节期间,这里都会以村寨为单位举办盛大的“百家宴”欢度新年。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吃百家饭,联百家心,驱百种邪,成百样事。”
“百家宴”规模宏大,参与人数众多。“百家宴”的宴席桌呈长条形状,由若干张长方形桌子拼接而成,在村子中的广场地带呈平行状排开。村子里的每户村民都需要准备10个左右的菜肴,并备上自家酿制的香甜米酒。村里各家各户还派出1至3名代表参加宴席活动,集体招待客人。
三江是广西唯一的侗族自治县,素有“世界桥楼之乡”“世界侗族木构建筑生态博物馆”“百节之乡”“美食之乡”的美誉。2008年,广西三江“侗族百家宴”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除了极具特色的“侗族百家宴”外,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八到元宵节期间,侗乡的民俗风情更是异彩纷呈。三江各地侗寨将举办芦笙节。正月十三还将举行坡会节,届时数千名侗族、苗族、瑶族同胞将集聚在海拔约1000多米的山顶上,开展芦笙比赛、斗鸟、情歌对唱、民间会友以及村寨之间集体做客的“月也”等活动,活动将持续一天,有时甚至会通宵达旦。(采写记者边巴次仁、黄艳、关俏俏、勿日汗、姜雪城、程群)

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也在农历正月初一欢度春节
新华社天津2月13日电(记者 周润健)14日,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汉族欢度春节的同时,一些少数民族也和汉族一样辞旧迎新,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
民俗专家介绍说,在农历正月初一与汉族一起欢度春节的有满族、蒙古族、朝鲜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回族、东乡族、壮族、赫哲族、白族、畲族等少数民族。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