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2月19日电(记者 李荣)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已历时一年半。在实践中,上海探索出一条较有特色的援建模式,围绕“民生、公益、基础、功能”四原则形成“项目体系”,突出广受益的务实特点;再以“质量安全、产业支撑、资金监管”为主轴,形成较为完整的运行机制,突出可持续和严监管的效果,使援建项目有效融入灾区重建的城市新生“机体”之中。根据安排,上海力争到今年6月底完成援建项目的主体任务,完成援建总投资的95%。
项目体系“务实”当头
据了解,上海市和都江堰市两地共签署四批112个援建项目,总投资安排80亿元。其中,“民生、公益、基础、功能”项目优先,涉及城乡住房、学校、医院、道路、污水处理和产业发展、群众就业、困难家庭援助等多个领域,着力提升援建项目的受益面、群众的满意度和援建的长远效应。
突出民生优先,帮助都江堰市尽快形成教育支撑骨干体系。去年9月1日,上海援建的22所学校率先交付使用,成为四川省灾后重建率先整体交付、数量最多的援建学校群。22所学校全部8度设防,总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可容纳780个班、2.7万余名学生,占都江堰学生总数的43%。学校还建设了食堂,可同时容纳1.78万人用餐,结束了当地学生拿着饭碗在教室里吃饭的历史,并建成可容纳1.9万人住宿的宿舍,60%学生可住校学习。
医疗卫生骨干体系的建立,是灾后都江堰之急需。上海援建都江堰市6个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并由上海三级甲等医院进行结对共建。援建14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帮助都江堰市尽快完善三级医疗卫生体系。城市用水和治污框架体系的建立,可让市民尽快喝上“放心水”。上海援建了1个水厂和8个污水处理厂,管道全长130多公里,可满足80%的都江堰人民喝上优质、清洁的饮用水。为了让灾区群众尽快搬进永久性住房,上海援建56.5万平方米安居房,占都江堰市政府出资灾后住房重建总量的55%,可以解决5800多户居民居住。安排专项资金,对3700多户地震倒房的农村低保户重建和修建房屋给予补贴,帮助他们建起新房。此外,上海还帮助当地建立支农惠民保障体系,援建都江堰市10万亩现代农业集聚区,覆盖都江堰市12个乡镇、60%的耕地、44%的农民,做到一镇一特色,建成后将带动核心区农民户均增收1500元左右。
把住项目质量与资金管理“两大关”
上海在对口支援中,把住项目质量与资金管理这两大“关口”,使得每一项援建的“输血”项目都是经得起检验的规范工程,再在这个基础上输入长效的“造血”功能。
在建设“输血”型援建项目时,上海严把质量和安全关,每一项援建工程都严格执行国家的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两地联合制定并实施了上海援建项目的管理规程,并在都江堰建立了国家级建材质量检测实验室,确保用在援建工程上的所有建材质量全部合格。对工程建设每个重要环节,均组织两地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充分论证,严格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绩效评估制,严格工程质量的检查和验收。截至去年11月底,已有27个援建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竣工验收合格率达到100%。援建工程质量和安全状况始终处于受控状态,未发生安全质量事故。
与此同时,创新援建资金的管理机制,把每分每厘资金都用好管好。从援建一开始,上海就制定实施了20多项加强资金物资监管的制度,并通过浦发银行实行援建资金网上三级监管,每一分援建资金的使用和流转,都通过机制和信息化进行全过程监管。上海市财政拨给援建指挥部(项目公司)的资金、指挥部(项目公司)拨给各参建指挥部的资金、总承包单位再拨到分包单位的资金,其流向、程序、时间等在上海市援建指挥部设立的银行统一平台上全部一目了然,使上海公共财政划拨的每一分钱都得到公开透明的管理和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去年10月,上海在全国第一个向社会公示了援建资金安排、使用和项目实施情况,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项目移交后还要长效合作
与快速、高效、安全地推进援建项目同步,上海还大力培育其“造血”功能,加强产业支撑,形成长效支援合作机制。上海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方式,有重点、有步骤地扶持和推动都江堰市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从一产到三产、从生产到流通、从城市到农村、从市场到技术的经济合作格局。
据介绍,已连续2年在上海举办的“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情况介绍暨项目推介会”,吸引了1000多家上海企业参加推介会,签订100个投资项目协议,签约金额超过57亿元。目前,上海已有76个经济合作项目在都江堰落地;还建立了都江堰特色农产品进入上海市场的“绿色通道”,签订购销合同2.5亿元。上海帮助都江堰的支柱产业旅游业恢复发展,去年全年到都江堰旅游的上海游客达10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亿多元。
2010年将是上海援建都江堰的“决胜之年、攻坚之年”,上海力争到今年6月底完成援建项目的主体任务。在探索形成援建项目资产整体有序移交机制的基础上,将继续加强“软件”项目的援助和智力支持,促进项目移交后的管理运行和功能发挥。在巩固援建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建立两地长效合作机制,深化结对共建、各类人才培训、科技资源共享等各方面的合作,积极推动两地经济、技术、人才等的交流,建起一条连接沪川两地的“造血”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