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极中山站2月22日电(记者 崔静)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日前在南极中山站附近海域建成一座数据实时传输永久性验潮站,以监测海平面变化,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提供动态依据。
负责实施这一项目的考察队队员、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研究人员黄继锋介绍说,海洋潮汐验潮资料分析是研究海平面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南极洲建立验潮站,不仅可以满足我国研究南大洋海平面变化的需要,而且可以通过多年的数据积累和与其他国家的信息共享,分析全球海平面变化,推动中国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
据了解,这座永久性验潮站主要由一套海底自动验潮仪系统构成,包括海底水位计、陆地数据记录处理设备和连接陆海设备的数据传输电缆等。
黄继锋说,我国曾于1999年在中山站附近海域建立了首个永久性验潮站,但该套设备数据传输困难,已无法满足我国对海洋潮汐变化的研究。与之相比,新建的永久性验潮站可以通过电缆实现潮汐数据的实时传输,为国内研究机构动态监测和分析南大洋海平面变化提供便利。
黄继锋补充说,建立验潮站也有助于科研人员为每年前往中山站运送物资的极地破冰船提供及时的潮汐预报,为船舶航行提供安全保障。


图表:中国第26次南极内陆考察路线图 新华社发
第26次南极考察:中国首次在南极成功回收潜标系统
第26次南极考察队日前在南极第三大湾普里兹湾海域成功回收一套潜标系统,这是中国首次在南极成功投放并回收潜标,潜标记录的观测数据将为研究南极环境提供重要参考。此次回收的潜标系统主要由温度盐度采集器、沉积物捕获器、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仪和浮球组等设备组成,主要对南大洋的温度、盐度、流速等数据进行长期观测,分析普里兹湾冰间湖形成和维持的过程,为研究南极大陆周边海域海洋、海冰、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支持。 >>>详细阅读
我在南极内陆冰盖新建"飞鹰机场"用于加油补给等
中国南极昆仑站附近建起“昆仑机场”后,我国南极考察队日前在南极内陆冰盖上再修建起一座简易机场—“飞鹰机场”,用于固定翼飞机紧急备降或加油补给。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昆仑站队队长李院生通过卫星电话向新华社记者介绍说,1月31日,20名昆仑站队队员在距离南极中山站806公里、距离南极昆仑站约400公里处的雄鹰营地,修建起一条长600米、宽50米的机场跑道,并在附近存放数百桶航空煤油,以便今后从中山站飞至昆仑站的固定翼飞机紧急备降。 >>>详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