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百计保持粮食产量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
——农业部负责人解读今年粮食生产目标
新华社北京3月1日电(新华社记者董峻 张辛欣)“千方百计保持粮食产量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这是农业部按照去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总体部署提出的今年全国农业工作的一大目标任务。我国粮食已连续6年增产,目前国家粮食库存也比较充裕,为什么还要提出这一目标?农业部有关负责人日前接受记者采访,对此进行了解读。
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基础还不牢固
这位负责人说,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夺取了连续六年增产、总产连续三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的好成绩,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但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农业和粮食生产正面临一些新的趋势性变化。
一是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极端天气事件发生几率增加,病虫发生规律出现新变化,小麦条锈病越夏区的海拔升高、发生流行时间提早,水稻“两迁”害虫和飞蝗发生区域扩展,一些次要病虫害开始上升为主要病虫害。同时,气候变暖还将使土壤肥力下降,农药化肥施用量增加。
二是经济贸易全球化对农业和粮食发展的冲击越来越大。我国耕地、淡水资源紧缺,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资源禀赋差,国际竞争力弱。目前,除稻谷外,国际粮棉油产品价格均低于国内,竞争优势明显。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高达70%,油菜子和食用植物油进口量持续增加。
三是影响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外部因素越来越多。工业污染对产地环境的威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农业资源包括劳动力外流的加剧,食品安全标准的提高,农民市场意识和效益意识的提高,社会对农业的关注度增加等等,都使得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
四是统筹粮食和其他作物发展的难度越来越大。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38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物质装备落后。在现有生产条件下,既要发展粮食生产,解决13亿人口吃饭问题;又要发展棉花、油料、果蔬、花卉等经济作物,保证工业原材料供应,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统筹发展的难度很大。特别是粮食连续六年增产后,在面积扩大空间有限、短期内没有重大突破性品种和技术的情况下,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任务异常艰巨。
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力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这位负责人说,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在粮食连续六年增产的形势下,早在去年10月上旬,国务院就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秋冬种工作,出台了7个方面15项政策措施,支持秋冬种生产。
今年以来,中央连续第七年发出指导“三农”工作的1号文件,强农惠农力度进一步加大,政策信号十分强烈、导向非常明确。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增加良种补贴,扩大马铃薯补贴范围,启动青稞良种补贴,实施花生良种补贴试点,进一步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落实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继续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适时采取玉米、大豆、油菜子等临时收储政策。
2月8日,中央财政已预拨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资金867亿元,其中粮食直补资金151亿元,农资综合补贴资金716亿元。目前,农业部正会同财政部做好良种补贴的预拨工作,预计今年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作物良种补贴预拨资金将超过180亿元。在重点粮食品种收购上,已明确今年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每斤白小麦、红小麦(混合麦)均比去年提高0.03元;每斤早籼稻提高0.03元,中晚籼稻提高0.05元,粳稻提高0.1元。
这位负责人表示,落实好这些政策是各级农业部门的重要职责。要细化实化各项补贴实施方案,逐项分解落实。通过加大宣传力度,使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采取有力措施,确保补贴资金尽早足额落实到位、兑现到户,最大限度发挥政策的激励效应。
发展粮食生产成为农业部工作“重中之重”
今年,农业部将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继续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重中之重,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优化结构、增加效益、提升能力”的思路,抓好强农惠农政策落实,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千方百计保持粮食产量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农业部将在继续抓好黄淮海、长江中下游主产区的同时,重点加强东北地区科学防灾减灾,力争去年减产今年恢复;抓好西北地区种植结构调整,通过压夏扩秋,进一步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发展西南地区间套复种和再生稻,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对粮食产量超100亿斤的19个地市、超20亿斤的50个大县,在项目安排上给予倾斜和支持。
农业部将积极引导各地扩大玉米等高产作物种植,大力发展市场紧缺的优质粳稻,尤其是发展东北优质粳稻。结合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科技入户工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等,集成推广先进实用技术。
这位负责人还表示,在春耕、“三夏”、“三秋”等重大农时季节,农业部将及时派出工作组和专家组,分赴各地开展工作督导和技术指导,帮助地方抓好面积落实、田间管理、机收机播等工作。
在防范自然灾害方面,重点防范大范围的干旱、洪涝和突发性的风雹、低温冻害、高温热害等,特别是做好防特大旱灾的物资和技术准备。在病虫害方面,在水稻、小麦、玉米主产区共建立100个示范县,辐射带动各地扶持一批专业化服务组织,培育一批专业技术队伍,推广一批先进实用技术。


3月1日,赣州市赣县沙地镇农民在农机市场试用新买的农机。元宵节后,江西省赣州市各地农民开始选购新型农机具,为即将来临的春耕生产做准备。新华社记者 周科 摄
农业部立足“小春损失大春补”及早谋划春耕生产
去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干旱,尤其是云南省,旱情十分严重,对春季田间管理和春耕生产造成直接影响。同时去年是20多个“暖冬”以来的首个冷冬,入冬明显提早,气温持续偏低,致使部分地区小麦苗情偏弱。据农业部农情调度,今年冬小麦冬前一、二类苗比例为79%,同比减少3.3个百分点,是近5年来苗情较差的一年。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今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农业部将立足于“小春损失大春补”,立足于稳定全年农业生产,指导和帮助旱区及早谋划春耕生产。 详细>>>
早抓早管抢农时 促弱转壮夺丰收
——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访谈录
新华社北京2月24日电(记者 董峻)以往农村都有“耍正月”“闹二月”的习惯,今年却不一样了。春节期间,河南、山东、安徽等小麦主产区的农民,已经热火朝天地开始在田间浇水施肥。
今年有什么特殊情况?目前小麦长势如何?在“六连增”的基础上,今年夏粮能否再夺丰收?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日前就这些话题接受了记者采访。 详细>>>
千方百计保持农民收入增长6%以上——农业部有关负责人答记者问
问:为什么要千方百计保持农民收入增长6%以上?
答: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仅事关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生产条件改善,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连续六年较快增长,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特别是2009年在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农民工年初大量返乡、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农民人均纯收入仍然达到5153元,实际增长8.5%,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
2010年是我国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面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一年,保持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关系全局、意义重大。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