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湖碧水,一盏龙井茶,让人魂牵梦系的西湖,也承载了杭州的悠悠千年。
三年磨一剑,这样精美大气的《西湖》是怎样拍出来的呢?原来,摄制组的日子并不好过,因为不是做高收视率的娱乐节目,主创人员在拍摄《西湖》的3年时间里,几乎被遗忘了。唯一一次在大会上被点名是源于一次消防隐患的误会。
一朵荷花
摄制组在北山路用大摇臂拍了3年
在电视“杭儿风”里,浙江广电集团、浙江卫视制作播出的十集电视纪录片《西湖》显得有点别样。正是因为特别,这两天《西湖》才引起了越来越多观众的浓厚兴趣。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智锋用“行云流水,美不胜收,回味无尽!有知识,有才情,有思想”来评价这部纪录片。更多的杭州观众则觉得,这样的纪录片,“对得起西湖。”
西湖对于浙江的电视人来说,就像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这么多年,关于西湖的电视节目从未间断,怎样才能拍出西湖的新意呢?
《西湖》摄制组选择了更精美的电视语言。
细心的观众一定记得第一集结尾那朵的荷花——大气、惊艳、色彩饱满,很多人都以为那是通过3D技术制作出来的。其实,那个从俯拍到仰拍的长镜头,是摄制组扛着大摇臂机器,在北山路口完成的。
“拍西湖的景色不外乎是荷花、湖水,但是我们的摄像机拍出的绿色调都挺土,即便是我们用高清拍,也不会有太大的区别。后来,我们想出了个用大器械拍小玩意的方法。用大摇臂拍荷花,肯定会出不一样的效果。”《西湖》的编导兼摄像杨铭告诉记者。
拍好荷花,还要捕捉它在晨昏不同光影下的身姿。三年下来,光是荷花镜头的素材,他们足足积累了三四个小时那么多。
一次批评
泼墨的宣纸被误认为“消防隐患”
娱乐节目能提高收视率,而人文节目则能代表一个电视台的气质。然而,在全国卫视狂掀娱乐浪潮的时候,不是谁都能静下心来,安安静静地拍人文节目。
“我们最大的敌人,是寂寞。”《西湖》总导演之一夏燕平说了一句很文艺的话。因为整天对着剪辑机房中的电脑,伤了眼睛,即便在室内,他也戴着墨镜。
确实,在“中国蓝”高举娱乐大旗的时候,夏燕平这个十来个人的团队成了被忽视的一群人。因为没有去做高收视率的娱乐栏目,奖金、嘉奖、表扬都没有他们的份。唯一一次被领导惦记还是出于一次“火警”的误会。
“那次领导终于在大会上点我们的名了,却是批评我们在办公室里烧纸,违反了消防条例。”夏燕平告诉记者,其实,那天他们是在办公室里拍摄一个宣纸的镜头,为了使镜头更有感觉,他们在宣纸上洒上了墨水,拍完后揉成一团丢在废纸篓里——看上去很像被火烧黑的纸。
三年的光阴,就在这样的寂寞中默默流逝。《西湖》团队,甘苦自知。好在,他们坚持下来了。“看着《我爱记歌词》做得这么好,收入上去了,有些人也升官了,我们也眼红。但是我们组里的一个小姑娘说,还是坚持吧,做出精品,对得起这三年。”夏燕平说。
一个额外议案
电视台立马撤掉1500万广告
在收看《西湖》的第二集时,有心的观众发现,和前一天不一样的是,整整42分钟的节目里没有一秒钟的广告,让热爱这部电视片的观众十分惊喜。
记者了解到,这是源于在北京参加两会的浙江代表们专门给浙江卫视的一个“议案”。
到北京参加两会的代表们,免不了一个习惯,晚上总要打开浙江卫视,看看浙江的电视新闻和电视节目。3月2日的晚上,许多代表被浙江卫视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西湖》所吸引,“大气、精美”等赞誉之词脱口而出。 唯一遗憾的是“广告插得太多,有点干扰收看这样节目时的心境。”于是代表们就向省广电集团提出他们的一个“额外的议案”:能否在《西湖》播出时少插一些广告。浙江广电集团和浙江卫视的领导随后商量决定,在《西湖》此后的播出时间里取消所有的广告。
这一撤,就损失了1500万。
目前摄制组正抓紧做一些细部的修补,以备重播。而《西湖》的光碟也有望尽快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