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广西河池3月29日电(记者 向志强)水源,水源,水源……这是目前西南旱区广大干部群众眼里最为珍贵的东西。记者日前在广西最为干旱的河池市采访发现,在干旱天气持续不退、大部分水柜干涸的形势下,旱区干部群众除了充分利用原有水源的“一点一滴”,同时竭力搜寻开挖新水源,以缓解饮水问题。
河池市金城江区东江镇慕友村保洞屯是典型的大石山区,村民几乎全部使用水柜“靠天吃‘水’”,去年8月份至今的长时间干旱导致村里的水柜几乎全部干涸,目前全屯68户群众的饮水绝大部分都要靠政府送水解决,唯一剩下的小得可怜的水源也被村民们充分利用。
这个水源位于全屯最大的水柜的底部。记者27日在这里看到,这个直径长达17米、能容纳800立方水的大型水柜已经全部干涸,水柜靠山的底部边缘有一块四方的小凹地——那里是水源所在,水源流出的水顺着一个小孔渗出来、水量还没有小指头粗,但周围却摆着近20个水桶。
屯干部覃保南告诉记者,水源的水是从旁边山上渗下来的,比较有限,水柜主要作用还是蓄积雨水。“现在没有雨水了,这里渗出来的水也成了稀缺资源”,覃保南说,由于水量小,接满1桶水得要两三个小时,为了合理分配水,全屯68户被分成6个班,12小时轮班一次,三四天才能得到一两小桶水。
而在另一个特旱县天峨县,当地水利局干部黄麟也对记者说,“由于旱情仍在加重、送水压力越来越大,寻找新水源成为我们最关键的工作。”
28日下午2时许,在天峨县八腊瑶族乡甘洞村拉岩沟屯一个靠近公路的“临时供水点”,范明坤和6位村民正站在一个底部面积八九平方米、已经有半人多高的在建水池内抹水泥。为了赶修水池,他们晚上用发电机发电照明连夜赶工,从27日晚上7时左右到当时,已经连续工作了近20个小时。
八腊乡党委书记王丹华告诉记者,昨天发现这个小山坳中的水源后,20多名乡、村干部群众花了四五个小时将这个水源挖深、拓宽,先用塑料薄膜铺垫在水源四周,将水集中起来供群众取水,“现在周围4个石山村1700多人都从这里取水”。
为了便于集中和过滤,他们又决定就地修建一个蓄水池,前来取水的范明坤了解情况后迅速回村找来六七个懂泥水活儿的村民抢修水池。面容疲倦、眼睛红红的范明坤说,现在到处都缺水,为让村民尽快喝到充足而干净的水,他们只能连夜赶工,“估计今天下午六七点能做完,明天就可以蓄水了”。
而在离甘洞村10分钟车程的下瑶寨屯临时供水点,全屯男女老少为了修造两个新的取水点也已奋战四五天了。
位于一片山坡上的下瑶寨屯是八腊乡瑶族聚居最集中的区域,共有40余户近200名居民。村民小组长兰汉群告诉记者,地头水柜干涸以后,现在村民喝水都靠政府送水,但另一方面群众也在积极寻找水源,并最终确定了山腰农田附近的两个取水点。“政府特别支持我们,给我们免费送来了水泥、石砂,还给我们出运费,我们自己更要积极投工投劳了。”兰汉群说,为了尽快修好蓄水池,村里连六七十岁的老人和八岁大的小孩儿都出动了。
记者下午4时许在现场看到,三四十位村民分成两组分别修建两个水池,有的和水泥,有的背石砂,有的砌砖,有的抹水泥,一片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村民兰彩桃和水泥,上初二的儿子也在旁边背砂。看到底部的水泥快把水源口堵住了,72岁的兰秀莲老太太赶忙拿起背篓去背石头,“后生们都忙着,我也不能闲着”……
晚上8时,天色已黑,村民们又找来十多把手电筒,打着灯继续忙碌着,两个40立方米的蓄水池已经现雏形。在整个八腊乡,已经发掘了16个新的水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