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工人日报社评:“地球一小时”活动不仅是个形式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03月30日   来源:工人日报

    3月27日20时30分,2010年“地球一小时”活动在全球相继拉开了序幕。世界各国不少主要城市的地标性建筑“黑”了下来,一些大商场、写字楼的照明灯、广告牌灯以及装饰灯纷纷熄灭,一些住宅小区里的住户也不约而同地关了灯,一些电视频道关掉了直播节目现场的主要灯光。

    “地球一小时”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出的一项倡议,希望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的20:30~21:30熄灯一小时,来表明大家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支持。2007年3月31日晚8时,该活动在澳大利亚悉尼市首次展开。

    据3月28日新华社等多家媒体报道,今年,世界125个国家、1200个地标建筑、4000多个城市、近10亿人接力熄灯。“地球一小时”已经从4年前的“悉尼事件”发展壮大为今天覆盖数千座城市、数亿人口的全球性环保品牌活动。

    伴随“地球一小时”活动的展开,质疑和反对的声音不断。有人说,熄灯一小时是一场“秀”,实际意义不大;也有人说,这不仅不能节约用电,反而会造成熄灯一小时后的集中开启,进而带来用电高峰,增加电网负荷。

    表面看,“地球一小时”的确像是“一个小时的活动”,形式的意义多于实质的意义。这跟我们把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呼吁大家去义务植树,把每年的3月22日定为世界水日,号召大家共同珍惜保护水资源是一样的道理,一个小时或者一天当然解决不了常年存在的问题。但这不等于说我们不可以开始我们的努力。或者说,此时此刻,我们更迫切需要呼吁和培养全社会的环保意识与习惯。今天的形式上的一小时,意味着明天更有实质意义的行动。

    近年来,气候变化与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现实威胁,而这一切与人类活动有着密切联系。熄灯一小时,对改善地球环境、节能减排所产生的效果或许只是杯水车薪,但这一小时应该可以带给我们很多反思——对环境的破坏、对资源的浪费已经严重威胁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的安全。因此,我们有必要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并把这种意识落实到今后生活的每一小时、每一天。4年来,参与这一活动的国家、城市、人口不断攀升,正说明这种“形式主义”的影响力在逐渐扩大。

    在我国,这一活动的发展势头同样喜人。今年,全国有33个城市加入“地球一小时”活动,北京故宫博物院、鸟巢、水立方等地标性建筑均纷纷响应号召,熄灯一小时。与此同时,不少公益组织也都积极致力于开展更多的倡导节能环保的活动,比如,“夏至关灯”、“26度空调节能行动”、“低碳出行”、“低碳购物”等。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竭尽全力。比如,一些节能环保活动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相对较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一滴水、一度电做起,有意识地节能环保,但对政府部门、对环保政策、对相关企业的影响还相对有限。一些城市依然在争先恐后地搞“亮化工程”,有的甚至把“不夜城”当成现代化的标志和城市的卖点;一些写字楼即便在人去楼空的夜晚也依然灯火通明;一些单位在夏天里将空调开到很低的温度……由此可见,仅有相关公益组织和公益活动的号召以及个体公民的支持和参与,还不足以支撑起节能环保的系统工程,更重要的,是转变一些政府机关、企业的观念和态度,让一些环保举措政策化、制度化甚至法制化。

    同一个地球,同一个小时。从一小时开始,成就更广泛的、更有影响力的节能环保意识及行动,这是“地球一小时”活动带给我们的启示和目标。(评论员 林琳)

 
 
 相关链接
· 此刻黑暗很美丽—各大城市"地球一小时"活动综述
· 长沙市政府宣布27日将熄灯体验“地球一小时”
· 启动“地球一小时” 全球同飞孔明灯
· “地球一小时”活动在各地举行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