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人,一匹马,350公斤“救命水”——新华社记者亲历石山旱区群众艰辛背水路
新华社南宁3月30日电(记者王志伟)在广西旱区,持续旱情导致不计其数的农村水柜干涸,村民完全依靠政府送水、群众背水生存。在部分不通路的村屯,村民往往要步行数公里,往返数小时到山外背回“救命水”。29日,记者跟随广西百色市那坡县龙合乡明浪村弄蓬屯的10名村民一起体验了这条漫漫的背水之路。
在明浪村的一条乡村公路旁,到处都是光秃秃的,一旁的田地里土地蓬松,因为干旱庄稼无法播种,一棵棵椿树因为干旱没有发芽。
12时30分,龙合乡政府的一辆抗旱救灾送水车就在这荒凉的路边停下来,将清水注入路旁的一个临时修建的取水池里。这些清水,被弄蓬屯的村民称作“救命水”。弄蓬屯位于大山深处,距离公路5公里,是那坡县不通路的村屯之一,即使是早已习惯地形的村民,也要1个多小时才能从大山里的寨子走出来。
陆陆续续,弄蓬屯的10名村民从大山里走来,每人都背着水桶,他们是来取水点取水的。30岁的周氏讨背着水桶走来,这位漂亮的壮族女子出生在弄蓬又嫁在弄蓬。挑水队伍里还有64岁的周大洁、62岁的韦四面等人,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
周氏讨告诉记者,屯里的每个人一次可以背水30公斤,而马却可以驮水50公斤,是最主要的劳动力。
说到马,村民们开始伤心起来。弄蓬屯原来总共有3匹马,每天都要外出驮水两趟,供给村里的残疾人和孤寡老人。就在3月18日,一匹马在驮水回到村口的一刻忽然累得倒地不起,死了。还有一匹马,本来今天是要来背水的,早晨它的主人却发现它已经因为驮水背部严重受伤,暂时无法劳动了。现在,村里可以用来驮水的就只有眼前这一匹马了。
12时50分,人背加马驮,350公斤“救命水”准备妥当。长长的背水队伍准备出发。弄蓬屯有13户人家44人,弄蓬屯的村民每天都要背两趟水回去,每次往返近3个小时,才够给屯里人饮用。
即使是这近3个小时的路程,也被村民认为是一件“幸福”的路程。原来,从2009年8月份开始,弄蓬屯的水柜干涸之后,村民要先步行1个多小时走出大山,再沿着屯级公路前行1个多小时到明浪村部所在地上足门屯取水,往返要近5个小时。现在,龙合乡已经组织送水队把水送到路旁,使村民们节省了2个小时的路程。
随着背水的队伍前行,记者的身上并没有背水,却感觉有千钧在身,步子异常沉重。
脚下是嶙峋的石头,即使鞋底并不单薄,也觉硌得生疼。一路向上攀爬,时时刻刻都需要异常小心地盯着脚下的路,一个走神的瞬间,就有摔倒的危险。其实,通往弄蓬屯的山路本来并不能算是路,只是在这大石山里被村民们走出来的一条便捷通道。乱石林立,没有任何一个平的地方;山坡陡峭,斜度超过60度。
记者很想手脚并用,却最终放弃这种想法,咬牙坚持。一看时间,13时06分,才行走不到20分钟的时间,已是气喘吁吁,无法开口说话,只听得见自己大口喘气的声音。
40岁的村民周福英告诉记者,就在今天早晨,他5点钟从家里出发,刚刚送自己8岁的儿子到村小学去读书,要步行近3个小时。因为村子小,只有13户人家,不能修建公路,村民们外出一趟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继续前行,即使是在这并不炎热的季节,仍然汗流浃背。村民们背水早已很有经验,有人用没有盖子的水桶背水,怕水洒出,便用树叶盖在水的表面,竟然十分有效,滴水不洒。
13时30分,记者体力透支,浑身无力,已是寸步难行。用手扶住路旁的石头攀爬,手触摸到的是一块块已经干透的苔藓。村民告诉记者,前面的马也累了,但是不能停,要一直赶到屯里才能让它休息。
13时38分,背水队伍终于在一块稍微平坦的地方停下来休息。
短暂的休息之后,记者虽然十分不情愿,腿软软的,却必须继续前行。累得一路无言,闷头前进,前面的路是一个大大的下坡,几次都几乎摔倒,一路跌跌撞撞。终于,几所木头搭建的房子出现在眼前。
记者走进村民四面通风的房屋,才猛然发现,这个屯几乎所有能背得动水的人都出来背水了。没有外出背水的十多人,全是70岁以上的老人和身有残疾之人。记者也忽然明白,目前仅有的能劳动的这匹马,是多么的宝贵。
来到38岁的村民李光洁家,只见他家门口的水缸没有一滴水。李光洁说,挑回的两桶水只够用一会儿,还要在天黑之前再去挑一次。
弄蓬屯一直靠天吃水,每年在雨季的时候储存雨水,共有3个大水柜,保障一年的饮用。然而,这三个水柜的储水量却往往不足。目前的干旱,已经使屯里人的饮水陷入绝境。
27岁的周福旺是目前留在屯里的最年轻的小伙子。他告诉记者,他之前在广东打工,过年之后接到父亲的电话,让他必须回来挑水,因为家里的两个老人根本挑不动水了。
周福旺说:“现在天一直旱,再这样下去就没法种今年的玉米了,那样的话我就必须要外出打工,赚钱给家里买粮食,到时候怎么挑水?我不知道。”
随记者一起走进弄蓬屯的明浪村支书莫正观告诉记者,弄蓬屯一直期望能够搬迁到路旁去,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