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4月1日电(记者蔡敏)记者从安徽省水利厅了解到,《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除涝规划》近日正式通过水利部审批,淮河流域将对总面积近6万平方公里的十片洼地易涝区展开治理,以改善这些地区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保障粮食安全。
流经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省,全长1000公里的淮河,“两头翘中间洼”。平原低洼易涝区范围较大,总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亿亩。以安徽省为主的数千万亩肥沃低洼土地,平均3-4年就要发生一次涝灾,一般一次灾害长达2-3个月。低洼地“关门淹”现象致使淮河流域大面积土地农业生产波动很大,遇到中小灾害,粮食生产即会明显减产。
为改善平原洼地内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从2002年起,国务院明确要求加强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2007年12月,淮河水利委员会编制完成《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除涝规划报告》。
此次通过规划的重点平原洼地治理范围为沿淮、淮北平原、淮南支流、里下河、白马湖和宝应湖、南四湖、邳苍郯新、沿运、分洪河道沿线和行蓄洪区等10片洼地易涝区,总面积59829平方公里。除涝工程总规模为:新建堤防470公里、加固堤防6818公里;疏浚河道5901公里;新建、重建排涝泵站37万千瓦;新建和重建涵闸2913座、加固760座;新建和重建桥梁3721座、加固1034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