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山西乡宁4月3日电
新华社记者
举国关注的华晋焦煤公司王家岭矿“3·28”透水事故已经发生七天了。救援队伍云集,家属焦急等待,工人心急如焚,救援者昼夜不歇。在这场牵动全国上下的救援中,人们难免产生疑问:为什么救援队伍迟迟下不了井?
排水进度一度受阻
3月28日夜间,透水事故发生不到10个小时,中央领导、国家安监总局、国家煤监局及山西省、中煤公司的领导已经全部到达位于绵绵群山之间、交通不便的王家岭煤矿碟子沟项目部所在地。当晚,排水救人、通风救人、科学救人的救援方案已在现场制定出来并立刻执行。相关各方面专家、救援队员以及救援物资、设备源源不断向王家岭汇集。
通风没有问题,安全措施完备,但排水慢却成了一道难以迈过的坎!
事发后短短3个小时内,王家岭矿井下100多米长的巷道里涌出约13万立方米的水。救援指挥部的一位负责同志称,多年来从未见过这么大的水。
山西省安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刘德政说,除了排水距离长以外,救援人员现在抽水的位置与被困人员所在的位置中间有一个低洼积水巷道,长达500多米。正是这段巷道,事故发生时挡住了部分被困人员逃生,现在挡住了救援人员下井。只有先排出这个地段的水,才能打通救援通道。
此外,王家岭矿是在建矿井,正在进行巷道施工,井下排水设施不全。因此,排水设备需从外地调运,救援队伍要从外地集结,均花费不少时间。随着大量物资设备源源不断地调入,更多的排水设施安装投入运行,抢险救援的排水量从开始的每小时200多立方米增加到4月3日12时的2000多立方米。随着其他排水设施投运,排水量仍将增加。
救援工作面小 设备安装艰难
救援开始后,摆在现场救援者面前的是这样一个难题:运送水泵、管道等排水设施的巷道长达600多米,且倾角25度,工作最大断面只有约30平方米,给施工造成影响。
要在这样的环境中与时间争生命,电缆、变压器、水泵都要进入,其中最重的泵重近14吨,全靠人扛肩抬,而且要把这台泵分拆后运到井下再进行安装,仅安装这一台泵就花去了七八个小时。4个人抬一节重200公斤左右的泵管,从人站在上面都有下坠感觉的25度斜坡抬下去,困难可想而知。
更为复杂的是,突发的大水瞬间涌出,使施工机械和垃圾快速堆积,造成地下情况复杂,潜水和机器人都派不上用场。交叉作业,又使狭小的空间显得更为逼仄。
3日13时,抢险指挥部派出7名救护人员和6名潜水员到井下探测。据回到地面的救援人员透露,井下的情况比较复杂,水浑浊而且较深。在这种情况下,抢险指挥部的50多位专家帮助决策,4种办法并举排水:地下排——往比有水巷道低的地方井下直排;侧面排——设计3个钻孔,打通与有水巷道相邻150米的另一个巷道,平行排水;井口排——从两个巷道安装水泵往地面排;地上排——钻垂直钻孔直接抽水。正是这种多条腿走路的办法,才使排水进度明显加快,但时间不等人。
地质条件复杂 安全生产难度大
排水要钻孔,打钻要产生火花。而王家岭矿是个高瓦斯地质构造,一旦操作失误,极易引发瓦斯爆炸。因此井下用电需极其谨慎,一旦为了防止瓦斯而被迫停电,就不得不延长救援时间。这个因素也严重影响了救援进度。
此外,王家岭矿新建巷道土层不稳,突至的大水混浊不堪,而且老窑水酸度极高,轻易下井极易引发次生灾害。
在排水进度赶不上时间进度的时候,指挥部也曾想方设法强行通过积水救人。他们请来了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的水下机器人。这个在海洋里大展身手的救生能手,却在这里遇到了新问题:水质混浊,路程太长,不能下水操作。
但是,千方百计救人,是事故处理的第一原则。尽管困难重重,尝试却从未停止。3日13时,抢险指挥部又派出救援人员潜水至井下探测搜寻被困人员,为井下救援展开前期工作。同时,井下工程人员采取了“大泵不动管线动”的办法,克服了大功率泵“工作2小时移泵1小时”的工序窝工现象。
再大的困难也挡不住人们对生命的重视与关爱。现场救援队伍正昼夜不舍,向着尽早完成排水,下井救人的目标挺进。到4月3日18时,已有15台水泵投入排水,总排水量达到9万多立方米。指挥部下达了最后冲刺的命令:4日凌晨,至迟中午,就要实现下井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