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昆明4月6日电(记者 陈辉)水库干涸、农田龟裂、池塘见底、秧苗旱死、人畜饮水告急!
去年秋季以来,西南地区的云南、广西、贵州、四川、重庆五省区市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中央军委和解放军总部多次下发通知,要求驻旱区部队紧急投入“抗大旱、保民生、促生产”的救灾一线,为受灾群众排忧解难。
不同兵种符号、不同颜色军装、不同建制部队的官兵,纷纷奔赴灾区,勾画出一幅惊天动地、感人肺腑的“千军万马抗旱图”。
中国武装力量全方位抗旱救灾
记者不知道有多少部队官兵奋战在西南地区抗旱一线,但知道,灾情就是命令,人民的需要就是子弟兵的神圣职责。
北京军区给水工程团赴西南抗旱找水打井的421名官兵,肩负着打井275眼的任务,来到云南、广西旱情最严重地区,解决受灾群众的吃水难题。
空军某航空师在西南地区确定了11个人工增雨机场,只要灾区天空出现适合人工增雨的气候,便迅速出动飞机人工增雨。
海军驻柳州某军代室联合某军械仓库,成立技术分队,携带抽水机参加抗旱,并协助民政部门逐个乡镇排查灾情,为救灾提供可靠依据。
第二炮兵驻云南某基地成立了38个紧急运水分队、15个医疗防疫分队、18个农机具维修小分队投入抗旱救灾。
驻西南地区某集团军共有14个旅团5600余名官兵、528台车辆,分别在云南、贵州的22个县52个乡镇担负抗旱救灾任务。
广西军区数万名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奋战在广西40多个县市区的抗旱救灾第一线。
武警云南总队累计出动兵力8500余人次,扑火救灾,为群众送水。
成都军区抗旱领导小组组长、副司令员李作成向记者介绍,全区部队出动官兵5.6万人次、民兵预备役人员17.6万人次,车辆6300余台次,投入抗旱救灾。
记者收集到的仅是局部信息,究竟西南灾区有多少部队在抗旱救灾?最好的回答来自灾区群众:“子弟兵像天上的星星,看得见,数不清。”
人民子弟兵采用一切手段抗旱救灾
高耸的井架,轰鸣的钻机声,数百名盼水的村民用期待的目光注视着这些头顶红色安全帽的给水兵——这是记者在石林县板桥镇小官庄村看到的情景。
长途跋涉3000多公里,铁路输送80多个小时从内蒙古草原来到云南、广西旱区,他们是全国的找水“尖兵”——北京军区给水工程团。
北京军区赴西南找水打井抗旱救灾部队总指挥、内蒙古军区副司令员车华松告诉记者,给水团携带了10台钻机,在受灾最严重的云南省石林、禄劝、大姚、姚安等4县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受灾严重的田东、田阳、德宝、河池4个县的10个点上展开打井作业,24小时钻机不停,共受领了275眼打井任务。
在小官庄村打井现场,团长苏索龙说:“我们是解放军的打井队,就是要打硬仗,老百姓打不了的井我们打,一般专业打井队啃不动的‘硬骨头’我们上!争取早出水、出好水,为灾区老百姓造福。”
“空中一架架飞翔的运输机像吉祥鸟一样给灾区人民带来了福音。”这次抗旱,成都军区空军航空兵部队实施了部队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工增雨。他们和驻滇某集团军炮兵、贵州省军区高炮分队,在贵州、重庆、成都等严重干旱地区,从空中和地面实施人工增雨800余次,使作业区普降小雨,雨量增加15%。
“一条生命甘泉输送管道在悬崖峭壁上通过,弯弯曲曲地进入了彝族村寨。”这是某集团军工兵团组成的突击队连续奋战20余天的成果。他们克服艰难险阻,经历了生死考验,铺设管道13公里,将山泉引入玉溪市新平县梭克村,结束了1200多名彝族群众靠天喝水的历史。
人畜饮水困难是当务之急,送水是雪中送炭。水桶背水、水罐送水,成都军区组织了300多个送水小分队,发动10多万部队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解决了重旱区80余万群众的饮水困难。武警云南总队先后出动兵力3000余名,车辆300多台次,行程2万多公里,为16个州市156个村寨的10多万各族群众运送饮用水2800余吨。
找水、送水、降水、输水,子弟兵采取一切手段解决旱情带来的灾难;捐款、捐粮、捐油,子弟兵采取一切办法帮助受灾群众渡过难关,仅成都军区官兵就捐款1400多万元。
非战争军事行动更加规范高效
’98抗洪、抗击冰雪、抗震救灾……人民解放军近年来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逐步走向成熟,走向规范、走向高效。
——科学救灾。西南地区救灾部队采取科学手段和科学方法进行救灾。
手段科学化。北京军区给水工程团采取世界先进的打井设备,解决受灾群众饮水急需;第二炮兵出动特种装备1000多台次,在水利设施建设中发挥了先锋作用;空军在运输机上加装了人工增雨播撒器,使降雨量增加了15%;成都军区防化兵和昆明军区总医院组成的多支水源检测分队,对旱区100多个新开辟饮用水源进行检测和消毒,保证群众的饮水安全。
方法科学化。救灾部队普遍采取“远程指挥与现地指挥、集中指挥与分散指挥、定点指挥与伴随指挥”相结合,提高指挥效益。成都军区采取“属地包干、定点联系、重点保障”的方法,使救灾工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云南省军区开展“一营帮一乡、一连帮一村、一排帮一组,一班帮几户”的结对互助活动,定点挂钩抗旱点587个,日送水量300多吨,解决群众的吃水急需。
——合理救灾。
属地用兵。成都军区就地、就近、就便动用部队,尽量避免长途投送,分期分批投入救灾力量,避免人海战术。
对口用兵。给水兵找水打井;航空兵、炮兵实施人工降雨;防化兵、卫生兵检测水源;工程兵抢建水利设施;武警公安消防兵利用消防水罐车送水。
重急缓轻。救灾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解决人畜饮水,后解决农田用水;先解决重灾区燃眉之急,后解决一般灾区困难”的程序有条不紊地展开救灾工作。
——军民融合救灾。各部队融合军地优势进行抗旱救灾,成都军区各省军区建立了“地方统一领导、省军区牵头协调、各部队通力合作”的指挥协调机制,与地方政府互通情况、信息反馈,为救灾部队提供可靠的救灾依据;资源共享,北京军区给水团利用当地国土资源部门提供的水文资料,到任务区后立即展开了打井。救灾部队与当地政府实现了指挥融合、力量融合、资源融合、信息融合,取得了最佳救灾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