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广州4月8日电(记者 肖思思)北京人民大会堂7日举行的《粤港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仪式受到了广东各界的关注。来自广东的企业和专家看好这一粤港合作的“新起点”。
7日,广东省省长黄华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代表双方正式签署该框架协议。该框架协议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粤港合作的总体架构,并在跨界基础设施建设、现代服务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共建优质生活圈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合作内容。这是粤港双方高层在2009年初达成的重要共识,是粤港共同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CEPA的一个重要举措。
广东省科技厅厅长李兴华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粤港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将对粤港双方共同提升区域竞争力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对两地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其对加快建设粤港创新圈、提升两地自主创新能力的意义重大。
李兴华说:“框架协议提出粤港共建科技创新体系,主要是围绕着粤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提升粤港区域国际竞争力的目标来展开,而且建立在粤港科技创新资源的充分整合以及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需求对接的基础上,为粤港科技合作指明了方向。这不仅对广东和香港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亦具有独特作用和示范意义。”
他指出,粤港科技合作历史较长,合作内容不断丰富,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合作效果日益显现。在改革开放初期,港商通过投资办厂形式将大批技术、装备引入到广东,有效提升了广东的产业技术水平。进入新世纪以来,粤港科技合作不断深化发展,合作范围从点到线再到面逐步展开,已涵盖了项目、平台、园区、创新圈、创新体系等方面。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副主任肖鹞飞教授认为,《粤港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意味着粤港合作到达一个新的里程碑。从过去的加工贸易、制造业的合作,到现在跨界基础设施建设、现代服务业发展等方面的合作,“粤港合作无疑是在向深度发展,是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发展”。
“框架协议的签订,对位置靠近、产业互补性强的双方都有好处。”肖鹞飞认为,广东正面临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一方面要依靠自身的动力,另一方面要借助国际市场,而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作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桥梁,将对广东有所裨益。而在金融危机之后,香港也同样面临发展问题。最近十年的发展中,香港的重心正逐步向内地靠拢,更多转向依托内地广大的市场潜力,而广东又是沿海发达省份,这是合作的重要基础。广东要做的,就是加强人才培养和制度建设来跟上其需要。
由于市场的需要,港资企业南丰国际会展中心2007年来到广州投资。该公司展览及会议总监陈荣基介绍,香港公司在内地的办展历史近30年。但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尽管广东与香港相邻,港商在广东的投资相比北京、上海并没有特别的优势。
“框架协议明确了在现代服务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合作内容,而会展业又是现代服务业中发展较快的一个行业。协议的签订对我们来说是件很好的事情。我们希望该协议落实后,在税收、行政审批程序、工作人员交流安排方面有更便利的条件,这样港商将更愿意在广东投放资金,对于香港和广东双方优势互补有正面的推动作用。”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