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十部"文艺集成志书"为我国非遗保护奠定坚实基础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04月15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4月15日电(新华社记者 周玮)中国素有整理保存民族文化遗产的传统,中华民族勇于创造,也惠于保存。秉承中国文化这一修续传统,洋洋4.5亿字、298部省卷(400册)、凝聚着全国数十万文艺工作者近30年努力的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不久前全部出齐。

    这十部书全面反映了我国各地各民族戏曲、曲艺、音乐、舞蹈、民间文学状况。民族民间文化第一次全面进入了国家志书,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创举。它标志着由人民大众创造和发展起来、活跃在老百姓生活中间的民族民间文化登上了国家文化艺术的“殿堂”,成为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十部鸿篇巨著的出版引起广泛关注,被海内外学者誉为“民族民间文艺作品及有关史料的‘大百科全书’”“民族文化建设的万里长城”。

    把流传于民间的“无形”文化资源变成“有形”文化财富

    中国是文明古国,历史悠久,蕴藏了极为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这些民族民间文化,大多具有“人在艺在、艺随人亡”的特点,亟待抢救整理。

    据介绍,国家社科规划和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重大项目——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编纂出版工程,是由钟敬文、吕骥、张庚、吴晓邦、周巍峙、贾芝、孙慎、马学良、李凌、罗扬等资深文艺家倡议,文化部会同国家民委、中国文联有关文艺家协会从1979年起先后发起的一项宏伟的文化系统建设工程。

    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编纂出版的组织领导工作由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负责,后又成立集成志书全国总编委会,由周巍峙任总主编,指导编纂业务。各卷总主编由我国文艺界老前辈及著名专家担任。每部丛书按行政区划分省立卷(香港、澳门、台湾卷暂缺),每省区市10卷。各省区市文化厅(局)、文联分别负责本省卷编纂的组织工作。

    这项工作得到了各地的重视和支持,文化艺术工作者们深入田间地头、乡村城镇,足迹遍及我国的草原、渔村、高山、大川,进行全面、系统的普查,收集、整理了流传于我国各地各民族民间的音乐、戏曲、舞蹈、曲艺和民间文学等方面的文艺基础资料,经精心编选出版,把流传于民间的“无形”的文化资源变成“有形”的文化财富,成为中华民族民间传统文艺最具代表性的文献。

    2009年10月,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终于全部出版。在编纂过程中,共调查民歌30万首;收录戏剧剧种394个,唱腔17402段;收录曲艺曲种591个,唱腔11108段;收录器乐曲曲目20698首;普查舞蹈节目26995个;普查民间故事30万篇;收录民间歌谣44941首;收录民间谚语576546条。可以说,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民族民间文化抢救与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标志性成果。

    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奠定坚实基础

    为开展这个工程,各地恢复、创建了艺术科研机构,建立了近300个省卷编辑部,一大批热心于民族民间文化的人员从艺术表演、创作、编辑等不同的岗位上汇集到编纂“文艺集成志书”的事业中。通过这30年的实践磨炼,这些文化工作者成了对民族民间文化有研究、有感情的专门人才,成为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研究的主力军、保护工作和文化活动的骨干力量。

    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出版工作,直接促进了我国民间音乐学、民间舞蹈学、戏曲学、曲艺学、民间文学等文艺学科体系的建立、建设和发展,为民族学、社会学、哲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有力地促进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收集整理民族文艺的工作,推动了这些地区的文化和社会发展,特别是在西藏、新疆:西藏的“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编纂出版工作列入了国务院历次发布的有关西藏问题的白皮书中,新疆的集成志书编纂工作,直接推动了木卡姆艺术成功申报联合国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新世纪实施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后改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就是在十部“文艺集成志书”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事业。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负责人介绍,借鉴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的工作经验,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继续以国家项目和工程的方式推动文化基础建设,新的“集成志书”——《中国节日志》《中国史诗百卷集成》由中宣部批准立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皮影集成》也已立项启动。其中,《中国节日志》计划为200个左右的我国各地各民族代表性传统节日立卷修志,目前已有66个项目组按照国家统一体例展开修志工作。另外,随着十部“文艺集成志书”大陆各卷本的完成,香港、澳门地区卷的编纂工作也得到港澳各界的高度重视,计划5年内完成编纂出版工作。

    为新时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储备丰富资源

    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的成果,除正式出版的298部省卷外,各地收集、整理、保存了近100亿字文字资料,包括各种珍贵的手抄本、油印本、县卷本等基础资料。仅三部民间文学集成,全国就编辑了县卷本4000余册。为编纂三部民间文学集成,新疆在普查的基础上编辑出版的文艺卷、民族卷就有400多卷;河南为编纂《中国曲艺志》“河南卷”,编印的基础资料卷有99册。此外,收集整理的录音、录像、实物等基础资料数量也非常之多。特别是通过“集成”工作,发掘、整理了许多原来不为人知的剧种、舞种、歌种、民间故事传说等足以充实、改变文化艺术史的重大发现。

    由于近20多年是我国社会发生极为深刻变化、民族民间文化消失速度很快的时期,有些地区、有些部门不重视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与创新,受到某些文艺思潮的影响与排挤,许多民间文化已成“绝响”,这些保存下来的资料就显得极为珍贵。它们是反映当地民间文化的第一手资料,为我们民族保留了这个时代的“基因”。这些宝贵的资料,是发展我国的文化创意、文化博览、动漫游戏、数字传输等新兴产业必不可少的内容资源。

    据悉,在十部“文艺集成志书”丰富资源基础上研发的中国民族民间基础资源数据库“中国记忆”已完成100多万条目的入库。其中,即将完成的“中国民间文学基础资源数据库”,包括故事43万首、歌谣11万首、谚语39万条,共93万条目,字数约4亿字,是世界上最大的中文口传文学数据库;国内最大的“中国戏曲基础资源数据库”正在建设;“中国传统节日数据库”建设已经启动。

 
 
 相关链接
· 西藏重点非遗项目每项最高可获40万元的保护经费
· "非遗"保护部际联席会议召开:总结工作 部署任务
· 我国将为29个"非遗"项目设馆并资助代表性传承人
· 我国有29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