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在生命的极限
——玉树灾区消防部队救援纪实
新华社玉树4月16日电(新华社记者邹伟、李志晖、朱国亮)满目疮痍,遍地废墟,逝者已逝,生命的希望犹存。此刻,距离玉树这座高原小城遭遇7.1级地震已经过去了50多个小时。16日8时,记者在救援现场遇见了公安部消防局副局长、前线救援消防部队总指挥王沁林。他说,参战的许多官兵已经40个小时没合眼,“72小时的黄金救援期,现在还剩下不到24小时,我们一定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有生命迹象的地点,和时间赛跑,和生命赛跑!”
一根根木桩被撬起,一块块砾石被挖出,一个个身着救援服的身影在闪动。16日9时,在玉树县结古镇的一处废墟,来自广东消防总队的30多名官兵正在紧张施救。这里原本是一家名为“爱车e家”的洗车场,如今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的旗标在风中飘动。救援现场围满了群众和记者,希望在人们的眼中闪动。
“这里探测出有生命迹象,尽管很微弱,但我们绝不会放弃!”参与救援的广州消防支队战士吴爱惜说,这家洗车场的建筑是土木结构,其中还混杂有砖石。目前已经挖开了楼房的顶板,也挖到了床,但还没有发现生还者。在这片废墟上,他们会一直循着生命迹象搜寻下去。
10时25分,重庆消防战士张奇根据扎卡西路居民提供的线索,只身从废墟中救出了45岁、半昏迷的泽仁多吉,立即送往西宁接受救治。记者看到,当地的房屋主要是土木结构的,有的甚至是石头、泥土垒砌的,地震后大都成为一堆碎片,被埋者几乎没有生存空间,幸存可能性较小。
“玉树地处高原高寒地带,许多被困者可能撑不到72小时的生命极限。”王沁林告诉记者目前所有消防部队已全体出动,抓紧一分一秒,以寻找生还者作为最大目标。搜救重点已由经过多轮搜寻的学校、商店、宾馆等,转移到仍可能有人存活的背街小巷、郊区村落,救援人员将进行撒网式勘查,一旦任何地点传来生命迹象,就立即投入大部队赶往救援。
结古镇27岁的桑德才仁说:“现在的救援主要靠政府了。地震发生后,搜救人员及时赶到现场,没有他们,许多当时的幸存者可能仍然埋在废墟里不能获救。”
同样面临极限的,还有参加救援的官兵。体力的、心理的极限,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他们。“我们是第一支到达现场的救援部队,一直在转战各个地点投入救援,一些官兵不顾自己的家人还被埋在废墟里,是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在工作。”青海省消防总队玉树支队政治部干事张铭泰说。
高海拔,高寒气候,是对参战官兵身体的最大挑战。许多人来自平原地区,他们经过的路上,海拔超过4200米以上的路段就有四处,最高点达到5300米,一到玉树就出现了强烈的高原反应,呕吐,头晕,甚至感冒发烧。“在14日当夜,抵达的救援部队已经有1200人,但总共只有两顶帐篷。不讲任何条件,就是为了抢救生命。”公安部消防局战训处副处长魏捍东告诉记者。
在消防部队的露天宿营地,记者看到,一些生病的战士就地打着吊瓶,有的和衣而睡。他们一天的食品就是一袋方便面,没有热水,只能干咽。
“我们的官兵们有的是刚拔了吊瓶,有的是刚刚呕吐完,就立即赶往搜救现场,由于在高海拔环境下昼夜奋战,很多人已经接近体力的极限。”魏捍东说。青海消防总队兰州支队的一个战士刚刚从一个救援地点撤下来,嘴唇已经没有了血色,眼中满是血丝,来不及多说一句话,就匆匆赶往下一个传出有生命迹象的救援地点。
救援官兵们的心理也面临着极限的挑战。许多用生命探测仪搜寻到的被困者,在施救的过程中就没了气息,存活的几率很低。“我们十几个小时的艰苦奋战,就是为了一条生命,可是看着被困者在你眼皮底下逝去,施救工作功亏一篑,那种巨大的悲伤和失落,给人的心理带来的障碍难以语言形容。”一位搜救人员说。
四川消防总队甘孜支队的参谋长刘健也已经两天两夜没有合眼,从甘孜到成都,从西宁到玉树,经过35小时的摩托化行军到达灾区后,他们立刻投入了工作。
“不管是一线救援还是后勤保障,所有的工作都是以冲刺的速度在进行,分秒必争,这是救人的最后黄金期。”刘健说。
冲刺,冲刺!连日来记者看到,救援人员一来到灾区,简单集合分组后,来不及吃饭就立即就投入了救援工作,用工具撬、电锯、铲子,甚至手刨,只求尽快将深埋在废墟中的居民救出。重庆消防总队的200多官兵,除了用搜救仪和搜救犬扫描市中心以西约一公里的责任区域外,每看到有人围在一堆废墟上,就赶紧冲上去询问是否还有人埋在下面。“随着时间的流逝,失望的可能就越大,必须抓住每一分钟。”重庆消防总队的一位消防战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