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宁4月22日电题(齐中熙、焦健、杨军)距离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已经过去了一周,青藏铁路公司广大干部职工也度过了争分夺秒的7个日夜。玉树地震以来,青藏铁路干部职工加班加点连续作业,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有力的措施抢运救灾人员和物资。一场气壮山河的铁路抗震救灾斗争在青藏高原上打响。
要为逝者点燃一盏盏酥油灯,更要为生者搭起一顶顶帐篷
地震发生后,铁道部立即在部机关和青藏铁路公司成立调度指挥中心救灾台,24小时负责处理救灾物资装车、卸车和运输事宜。
铁道部部长刘志军要求,对救灾物资要做到随到、随装、随运,有多少运多少,一切为了救灾需要。
作为铁路抗震救灾的“主战场”,青藏铁路公司迅速成立指挥部,下设现场指挥组、运输协调组、后勤保障组、治安保卫组、宣传报道组,每天8时30分召开交班会,大力提高救灾组织指挥效率。
4月15日8时前,青藏公司停办了西宁站的日常货运工作,准备了7条货位线,搭建临时站台,并组织了200多名装卸工,做好装卸救灾物资的一切准备。
当天16时30分,全国首趟救援物资专列抢9次从西安抵达西宁。列车一到站,待命的200余名装卸人员火速将750顶棉帐篷、2500床棉被卸装到6辆货车上。仅仅40来分钟,首批救灾物资就从西宁出发前往玉树灾区。
为做到“信息畅通、反应快捷、指挥有力、运输高效”,确保救灾物资以最快速度运抵灾区,青藏公司抗震救灾指挥台24小时值班,不间断掌握和提供救灾物资运输情况,对到达的物资做到10小时预报、3小时精报。
青藏公司路兴发展有限公司西宁装卸车间书记马永春已经54岁了,地震发生后的这几天基本没有倒班,也没时间回家吃饭。尽管已经抽调来100多人,但是面对平均每20分钟一辆救灾列车到达的情况,人手还是明显不够。
他们在装卸组织上下工夫,提前把装卸方案搞清楚,选派至少有8年以上装卸经验的熟练工,卸车速度比平常要快三分之一以上。
这里也是拯救生命的战场
震后的玉树,每一秒钟都记录着焦急,也记录着屡屡出现的生命奇迹。
面对生命的呼唤,疾驰而来的解放军、武警官兵及医疗队员,不畏艰险、全力以赴,与死神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竞速。
西宁站担负着组织好通过铁路到达的抗震救灾人员向灾区的转运工作。他们在站台设立了救灾人员集结点,开辟出绿色通道,全力支援灾区。
4月16日8时30分,全国首列救援专列救913次列车从重庆抵达西宁,有102名医务专业人员从西宁站无缝对接地转乘客车,进入玉树地震灾区。
当天,从重庆、西安、太原、北京驰援而来的四支医疗救援队伍和部分医疗器械通过青藏铁路抵达西宁,总人数达到600多人。
也有许多零星到达、未与有关部门联系的志愿者自发而来,西宁站设专人在站台举牌引导,交由卫生厅、交通厅等各单位联络点工作人员帮助联系,并做好登记工作。
西宁站专门在二楼应急候车室为团省委设立临时办公点,每天都有大学生、公司职员、自由职业者来到这里做志愿者,为来自四面八方的其他志愿者们提供帮助。
面对越来越多的到达客流,青藏公司和西宁站制订了严密的乘降组织措施,实行进出分开,让人员流动起来,防止堵塞。西宁站副站长沈波巨表示,他们的核心工作就是保证安全,提供便利,畅通渠道。
只有“在一起”才能让我们重新燃起希望
4月19日,西宁的天空阴沉得厉害,西宁站货场上的风可以把人吹得东倒西歪。
16时,青藏公司“党员突击队”“青年志愿者突击队”“装卸工人突击队”授旗仪式举行。撒拉族青年职工马归真代表全体突击队员宣誓:“让我们携起手来,激扬青春,奉献真情,共同加入为灾区服务的行列,在全面为玉树地震灾区作贡献的伟大实践中,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为打好抗震救灾持久战,青藏公司成立了由193人组成的3支突击队,为快卸快装各项救灾物资提供有力保障。
在4月20日新办公点投入使用前,设在西宁站货场的铁路抢运抗震救灾物资指挥部只有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小房子。
屋子当中摆着一张会议桌,上面放满了写有“民政局”“建设厅”“交通厅”“红十字会”等各政府部门的牌子。西墙上挂着新制作出来的《西宁站货场平面示意图》,详细地标注了不同种类救灾物资所在的具体位置。
就在这间局促的房间里,西宁站副站长田辉度过了震后最初的4天4夜。
“忙得都没有时间困。”田辉平静地说。
自从第一趟救灾专列到达西宁,青藏铁路公安局的民警们就把一片片对灾区人民的爱心倾注到对救灾物资的安全保卫工作之中。
铁警刘永汉,当年因保护铁路物资被犯罪分子击伤头部,至今脑颅骨部分还是塑料的。在这次抗震救灾工作中,他被派到援救人员绿色通道维护秩序,在他到岗的第一天,就接到了陕西老家叔叔去世和母亲去世三周年要回去纪念的消息。
刘永汉选择了坚守岗位。他说:“青海是我的第二故乡,玉树地震给乡亲们带来了巨大灾难,我要和大家在一起,为抗震救灾出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