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网民持续关注并积极评价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工作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04月24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4月23日电 “玉树不倒、青海长青”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不能亲赴救灾抢险一线的网民纷纷以留言方式表达对地震灾区的深深关切,表达对党和政府全力以赴抗震救灾、“与人民在一起”、“一个人也不要放弃”方针的支持。

    中央领导心系地震灾区感动网民

    网民持续关注地震灾区的相关报道,中央领导人因玉树地震而改变日程安排更是引起网民热议。网民认为,这反映出我国高层领导工作作风的转变。各大网站均在首页要闻区位置对报道予以展示,约有近3万名网民参与相关新闻的跟帖评论,网上转载页面4000多篇。

    一新华网网民说,提前回国的胡锦涛主席与星夜兼程的温家宝总理,果断决策的工作作风,为各级领导干部作出了表率。一新华网网民说,中央领导为灾区工作推迟已有的工作安排,这让玉树灾区的群众切身感受到虽然天灾无情,但是党有情,国家有情,人民有情,社会有情,浓浓的情意不仅增强了他们重建家园的信心与决心,而且也体现了我国高层领导人工作作风的转变。

    向抗震救灾中的党员干部致敬

    网民认为,参加玉树抗震救灾的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把抗震救灾作为弘扬我军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优良传统的实际行动,作为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具体实践,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英勇奋战,以忠实履行使命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一腾讯网网民说,在民有难、国有忧的时候,灾区的党员干部首先想到的是肩上的责任;在大灾袭来、亲人遭难的时候,他们首先想到的是群众的安危。他们做到了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用鲜血和生命抒写了共产党人的大爱忠诚。

    网民认为,从非典疫情到汶川特大地震,从西南地区特大干旱到玉树强烈地震,无一不是对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严峻考验。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党组织就是一个坚强堡垒,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使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昂扬的精神面貌屹立于世界东方。

    积极评价赈灾大型晚会

    网民认为,央视赈灾晚会彰显了中华民族“大难有大爱”的不屈精神。玉树地震夺去了2000多同胞的生命,天灾让人悲痛,但人间有爱也让人感动。央视赈灾晚会上,各界人士和不少企业纷纷捐款支持玉树地区的抗震救灾工作,短短几个小时募集善款21.75亿元,彰显中华民族在地震灾难面前众志成城的抗震救灾决心和血浓于水的同胞情谊。

    高度评价全国哀悼活动

    网民认为,举国哀悼地震中的遇难者,是大救援精神的延续,是“不放弃”信念在国家层面的高度显现,是国家对民众的责任和义务的表达。

    网民“郑浩”说,继汶川大地震之后,国旗再一次为百姓而降,这是对逝者的告慰,对百姓的尊重。一新华网网民说,举国哀悼所体现的不仅是对亡灵的追思和怀念,也不仅仅是对遇难者家属和亲人的安抚。通过这一国家行为,“民为贵”的传统思想在新时代得到了最强有力的表达,“生命至上”的价值观念更加深入人心。一新浪网网民说,温家宝总理经常说的一句话“让人民活的更有尊严”,国家以降半旗和停止一切公共娱乐活动方式,来向地震罹难者表达最后的敬意,让这些逝者带着尊严安息,同时也是对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一次精神上的感动和心灵上的洗礼。

    一些网民认为,如果说2008年三个哀悼日的设立,还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偶发事件”,那么,2010年4月21日举国哀悼活动的举行,则意味着对自然灾害遇难者的哀悼正逐步成为国家惯例,我们整个社会对普通民众的尊重、对生命价值的礼赞已经成为一种“固定语态”。这不仅是意志和信念的凝聚,也是文明和精神的跨越。

 
 
 相关链接
· 境外媒体积极评价中国军队在青海玉树抗震救灾
· 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评价玉树抗震救灾并援助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