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脉相连,生死相依--
千百年来,青藏高原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各民族水乳交融,不分你我
“谁说那里是亘古荒原,我们要送去生命的绿色;为了各族群众的长寿,我们甘愿把生命压缩……”
这是一支在雪域高原上久久流传的歌,唱歌的是一群特殊的人--解放军第四医院高原医疗队。这是一支与青海有着深厚情缘的队伍,几十年来,一代代医务工作者走遍了这里的雪山草地、沙漠戈壁,把健康和生命带给各族群众,获得“高原爱民模范医疗队”等荣誉称号。

4月17日,在位于结古镇格萨尔王广场的战地医院,解放军抗震救灾医疗队队员精心救治一位小伤员。新华社发(张晓理 摄)
4月14日,突如其来的灾难袭来,高原医疗队迅速反应,由31人组成的医疗分队经过一夜急行军,于15日6时抵达玉树结古镇,仅用了不到20分钟就迅速在玉树州体育场搭建起一所有60个床位的“野战流动医院”,迅速开始救治伤员。
数十小时的不间断工作,加上高寒缺氧,医护人员大多嘴唇乌紫、眼睛布满血丝,许多人险些虚脱晕倒在手术台上。
15日下午,医疗队收治了一对在废墟中掩埋了29个小时的母女。由于长时间饥饿缺氧,8岁的小姑娘才让拉毛已陷入轻度昏迷。护士长宋海燕为才让拉毛扎针输液时,双眼蒙着纱布的小姑娘一把抓住宋海燕的手,带着哭腔喊出了“妈妈,妈妈”。宋海燕怔了一下,红着眼连连应答。
“没有这些‘门巴’(藏语‘医生’)亲人,我们这些人可能早没了!”病床上70多岁的才吉老人,不断向那些和善的医生和护士竖起大拇指。地震中,这位老人的腰部严重受伤。
在青海各族群众心中,高原医疗队早已是他们最亲的亲人。在最困难的时刻,总是亲人们舍生忘死,伸出援手。
还记得1990年4月,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塘河地区发生6.9级强烈地震。地震发生后仅仅4个小时,这支高原医疗队就到达现场,在汽车上搭了个手术台,15个昼夜治疗伤员1500余人,被称为“人民群众的保护神”。
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危难时刻,各族人民兄弟姐妹生死相依,共同面对。千百年来,在玉树这片美丽的高原土地上,汉族、藏族、蒙古族、回族、撒拉族等各族群众共同生活在一起,早已水乳交融,不分你我。
历史上的青海,多个民族、多种文化在这里融合生长。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休戚与共,互通有无,共同培育开发了青海大地,共同创造了璀璨夺目的青海文化。
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沿唐蕃古道进藏,途经玉树,受到了这里的藏族首领和群众隆重欢迎。文成公主教给当地群众耕作、纺织技术,并命人在当地的悬崖峭壁上凿刻了佛像、佛塔和经文。为了纪念她,后人在此建起了文成公主庙。
此次强烈的地震中,这座古老的庙宇幸免于难。寺院中依然香火旺盛,佛堂内依然点满了酥油灯。它在见证历史沧桑的同时,也见证着血脉相连的民族情谊。
新中国成立以后,世世代代生息繁衍在“三江源”这片土地上的汉族、藏族和其他各民族,在缔造、捍卫和建设伟大祖国的事业中,携手并肩,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玉树地区高寒缺氧,自然条件恶劣,自我发展能力严重不足。新中国成立初期,这片高原上几乎一无所有。1951年,玉树率先成立了全国第一个藏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近60年来,长期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群众和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一起,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筑路、建厂,开垦农田、兴建城市,筚路蓝缕、艰苦创业,这片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相对落后的高原腹地藏区加大扶持力度,统筹规划、增加投入,玉树的发展更是不断加快,唐蕃古道上的古城玉树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巍巍雪山、茫茫草地记载着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足迹;高原广袤的土地上流传着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动人故事……
在紧张的救灾现场,人们常会看到这样的标语:“维护民族团结人人有责”“藏汉一家亲”……
在网友自发捐赠的救援物资包裹上这样写道:“因为有爱,我们紧紧相连”“56个民族之心,相聚高原;56个民族之力,凝聚高原”……
不离不弃,生死相依。抗震救灾中展现出的民族团结,正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大团结历史的延续。
著名作家马丽华曾在青藏高原工作多年,现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她说,不同民族对玉树灾区所表达的发自内心的关切,是潜移默化的结果。在灾难来临的关键时刻,这样的潜移默化集中显现出来,迸发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她说,“各民族合力抗震救灾,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数千年结晶的集中迸发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检验。我国的民族政策建立在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之上,造就了危急关头展现出的强大民族向心力。”
像巍巍昆仑一样巍峨,像茫茫草原一样宽广,民族团结的伟大力量在雪域高原上矗立起又一座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