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志愿者用行动告诉市民和游客:世博有我 精彩有你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04月27日   来源:人民日报

    “到中国馆怎么走?”一句简单的问话,站在世博轴与高架步道交叉口的世博志愿者李伦和他的伙伴们回答起来,却要费不少口舌,因为中国国家馆有几个门,旁边又有省区市馆。上海世博会试运行的6天里,每天,李伦他们都要无数次回答这样的问题。高峰时段,他们要同时面对许多追问,有旁观者统计,平均每10秒便要回答一个问题。一天下来,每个人都哑了喉咙,但人人脸上保持着微笑,洋溢着热情。

    世博园里有不少问讯处,但游客们显然更喜欢把各种各样的问题投向志愿者——因为他们随处可见,他们身穿的浅绿色志愿者服是那么鲜亮显眼,他们年轻的脸上一直展露着那么真诚可亲的笑意。

    4月20日至26日,总共有包括各批次志愿者骨干(小组长)、第一批日常岗位及高峰岗位志愿者、部分特殊岗位志愿者等在内共27200人次参与了世博园的试运行服务,还有9000余名志愿者参与了岗前实训工作,他们多数是大学生。从初上岗时的手足无措,到迅速调整、提高服务水平,他们已成为世博会最离不开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也是世博园里一道最亮丽抢眼、最朝气蓬勃的风景。

    “世博会,我们准备好了!万众一心,全力以赴,志愿奉献,为国争光!”2010种声音说着同一句誓言,激昂响亮,在记录着中国历史百年沧桑的外滩上空回荡,让温煦的春天也急速兴奋升温。

    这誓言代表了200万世博志愿者,几乎占了这座特大型城市人口的1/10。对上海而言,他们的出现,是足以载入史册、丰富城市性格的事件。

    这座重契约守秩序、踏实矜持多于豪爽热情的城市,有着一群喜欢说“关侬啥事体”的市民。如今,大街小巷间200多万名志愿者的身影和一次次服务行动在告诉市民和游客:你们的“事体”,都和我有关。

    如同他们唱出的世博志愿者之歌:“世博在你眼前,我们在你身边”。

    200万志愿者 以世博园为中心,画一个志愿服务的同心圆

    4月20日清早,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大四学生冶英来到位于五角场的城市服务站点,要在这里完成10天的志愿服务。有过志愿服务经历的冶英一直期待着这一天:“我会用语言优势和对周边地理的熟悉,为中外游客和市民服务。”此前,第一批220多名世博园区长期管理岗位志愿者3月中旬已经到岗。

    世博会志愿者主要有三大类:园区志愿者7万名,协助维护园区参观秩序和预约场馆,提供园区交通信息问询,帮助残疾人士等;城市志愿服务站点志愿者13万人,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信息咨询、担任翻译并进行文明宣传,必要时也能提供急救服务;城市文明志愿者最多,近200万名,包括平安世博、交通文明、清洁城市、文明游园、市民巡访、世博宣传、窗口服务和社区服务等八种志愿服务,遍布城市每一街巷角落。

    如果以园区为核心,画一个志愿服务行动的同心圆,站在世博志愿服务“圆心”的园区志愿者,是当初从61万多报名者中层层选拔出来的。他们多数掌握心理、手语、红十字救护等方面专业知识和技能,有过志愿服务经历,不少人还会英语、法语、德语……

    “这里是布隆迪的蛋形茅屋,世博开幕后,来自非洲的打击乐手就坐在这里表演著名的布隆迪大鼓。”非洲馆里,为几位提前参观的外宾解说的郁晨露很专业,她是同济大学德语专业大四学生,这位园区志愿者有过做解说员的经历,培训后很快就上手了。

    曾在北京奥运会从事过志愿服务的上海海事大学辅导员唐晓婷,如今是被称为“七彩亭”的城市志愿服务站点的志愿者。200座七彩亭都设在重要旅游景点、景观道路、交通枢纽、轨交站等附近,有更多机会为游人和市民服务。“我们最能体会‘世界在你眼前,我们在你身边’。”她很自豪。

    更多的上海市民,是分散在街头巷尾的城市文明志愿者。从机场到地铁站点,从电信服务到水电煤气供应保障,每个行业都有志愿者的身影,推广着“微笑、谦让、洁净”的城市生活理念。

    从600天前开始到现在,瑞金医院志愿者服务队副队长汪敏娴,已经数不清有多少个休息日被义诊、演练占用,但义诊时看到社区居民满意而归,志愿者的荣誉感就会油然而生。汪敏娴只是上海近百支健康世博志愿者服务队、16万青年医务志愿者中的一员。

    退休老党员、老干部洪永庭是浦东高行镇的平安志愿者。他说:“担任志愿者,既不为名,也不为利。为的是找回一种感觉——退休后还能为党、为社会做一些有益的工作。”

    最朴素的动机,最踏实的行动,在最广大普通而平凡的城市文明志愿者中,有着最强烈的感召力。去年12月,北京师范大学学生黎旺明从北京坐了10个多小时的动车,千里迢迢来上海面试,在现场向评委许诺:“我愿意在上海租个房子,完成9个月的志愿服务。”如今,他就是这样做的。

    自信、开放、责任 “海宝一代”在志愿服务中成长

    世博会是全世界文明的盛会,也是青年志愿者的盛会。汶川大地震孕育了“汶川一代”,北京奥运会孕育了“鸟巢一代”,现在有了一个新名字——“海宝一代”。

    2009年,上海教育部门曾在全市开展“海宝一代”精神内涵大讨论,把打造“海宝一代”当成育人目标。

    年轻的“80后”、“90后”对世博会的热情出人意料。调查显示,在上海,100%的大学生期盼世博成功举办,100%的大学生想做志愿者,100%的大学生想服务世博。据统计,世博志愿服务的报名者中,68%以上是在校学生。

    “报名时只怀着一颗‘服务的心’,做了志愿者才明白,光有热情远远不够。”在园区票务中心担任长期管理岗位志愿者的复旦大学大三学生高慧敏告诉记者。

    志愿者培训让大家受益良多:从世博基本知识到救护预防常识,从各国文化习俗到待人接物礼仪,从如何保持微笑到化解矛盾的技巧……

    4月11日,首批上岗的园区志愿者参加空转实训,明确岗位和任务。按分工在一间厕所前服务的复旦大学经济学系学生小邵乐呵呵地说:“这里人流量很大,需要维持秩序。别瞧这地方不起眼,人人都需要哦!”

    生于1990年的上海外国语大学女生康乃馨想通过志愿服务为“90后”正名。“我们都是独生子女,或多或少会有些自我,世博会是培养责任心,让别人正视我们的机会。”

    “对外交流离不开民族文化的积淀。”上海外国语大学葡萄牙语专业大二学生季节如是说,这几个月,她温习了不少国学经典。由于学生志愿者众多,上海外国语大学干脆开起国情、市情教育课,讲中华文化节、汉服秀、民乐、昆剧、上海历史……

    世博试运行开始,初上服务岗位的志愿者们在自己的论坛上交流,有人留言:“我爱世博会,这样的爱不是一种无需花费精力的享受,而是一门艺术,它需要知识和努力。”

    他们在感悟,在奉献,同时,也在成长。

    “也许几十年后,当曾经的志愿者回忆这段历史时会感慨万分,世博会不仅让他们开了眼界,志愿者经历甚至可能改变他们的一生。”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政府总代表助理徐波这样说。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晓鸣认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这样的国际性盛会,会让“80后”、“90后”眼界更开阔,思想更开放,信心、责任感将增强。自信、开放和有责任感,或将成为这一代人的重要特征。

    世博会志愿者 努力成为城市最深刻的记忆

    老城厢面巾弄,71岁的王伟堂、66岁的罗斌峰穿着志愿者服装四处打量,一发现有人随意晾晒、乱停车,就去提醒一声……他们早就是街道的市民巡访团成员,世博会期间则是为城市环境和市民行为挑毛病的“啄木鸟”。“世博会靠大家!每人努力一点,生活才更美好。”王伟堂很认真地说。

    安保,同样离不开志愿者的力量。上海世博安保指挥部的蒋一贝说,上海有世博平安志愿者86万人,由社区、行业以及应急三大类组成。其中社区志愿者将承担社区治安巡防、公交站点守护等大量的工作,居民报名之踊跃出人意料,上海浦东三林镇党委副书记张斌说,该镇被录用的已超过7000人。上海专门编制了《平安志愿服务88问》,教志愿者们如何记住犯罪嫌疑人的体貌特征、什么情况下应该通报警方,等等。

    瑞金医院医生们的白大褂口袋里,有一本医院进行“文明总动员”的小册子,不仅包含世博知识,也涵盖了医院临床、服务窗口、行政等行为规范。

    科学家们也纷纷加盟世博志愿者。在“与院士一起看世博”的活动中,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们指导参观者更好感受这场科技盛宴。何镜堂、郑时龄、沈文庆、杨福家、汪品先、杨雄里、禇君浩、贺林等30多位加盟院士称,不为名利,只是为了科学,为了孩子——“世博会是传播科学精神的绝好机遇,我们要让‘科学热’在世博会后持续下去。”上海市科协主席、中科院院士沈文庆说。

    最朴素的动机,最踏实的行动,才是一座城市推动文明进步的最坚实基础。

    “争取使世博志愿者成为世博会最深刻的记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怀着这样的目标。

    志愿者队伍被看作上海世博筹办“一支最重要的工作力量”。世博会倒计时600天开始,上海的地铁车站、十字路口,就出现了志愿者的身影。一遍遍的宣传、劝导,这座城市变样了,上下地铁的人们习惯于排队了,乘坐自动扶梯的人们学会左行右立了……上海市文明办主任、世博会宣传及媒体服务指挥部志愿者部部长马春雷认为,一系列城市文明志愿服务活动已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理念和志愿者文化,在上海这座2000多万人口的大都市广为传播。

    汶川大地震后中国志愿者群体的意外亮相感动了世界,北京奥运志愿者的微笑成为北京“最亮丽的名片”,现在,上海世博的志愿者正在成为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的生动演绎者。

    “志愿者精神”,正在四川、北京、青海、上海接力传递,标志着中国年轻一代勇于负责、敢于担当的公民意识与现代意识的觉醒,也标志着中国精神文明在拥抱世界的过程中醒目地升华…… (记者 姜泓冰 包蹇 王有佳)

 
 
 相关链接
· 世博会志愿者永久性纪念雕塑“飞翔的心愿”
· 废墟上的誓言——66名优秀志愿者在玉树灾区入党
· 志愿者对藏族群众积极开展心理援助
· 废墟上的红飘带——记玉树震区的藏族青年志愿者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