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海口4月30日电(记者孙志平、赵叶苹)2010年5月1日,是海南解放60周年的日子。连日来,海南举行“解放海南的英烈永垂不朽”纪念碑揭幕等多项活动,深情缅怀为解放海南而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激情展望海南美好的未来。
抚今追昔,最能告慰英烈们的是:硝烟过后,绿色宝岛迅速创造了在北纬18度大规模垦荒植胶的神话;建省办特区22年,这个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经历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辉煌的跨越;正在全力推进的国际旅游岛建设,使海南正大步迈向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
放下刀枪去垦荒——建成全国最大橡胶基地
郁郁葱葱的海南岛上,680多万亩橡胶林星罗棋布,增添着这个热带岛屿的翠绿。如今,海南年产干胶近30万吨,面积与产量均占全国一半以上。这座绿色丰碑,由解放海南的勇士们和几代海南人共同铸就。
1951年,西方列强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并胁迫产胶国家不得卖给中国橡胶,国内工业生产受到很大制约。此时,党中央果断作出“建设我们自己的天然橡胶基地”的决定,海南岛当仁不让地接过中央赋予的神圣使命。
海南岛位于北纬18度以北,是我国唯一的热带宝岛。源于巴西亚马孙河热带雨林中的橡胶树,是一种喜温怕寒的树种。这也就决定了海南岛是最适宜种植橡胶的热区。但西方一些权威人士曾经断言:“北纬15度线以北不能种胶。”
冲破禁区,海南岛开始建设新中国第一个天然橡胶基地。出任华南垦殖局局长的叶剑英元帅,多次深入海南岛腹地规划胶园建设。
刚刚走出炮火硝烟的琼崖纵队和南下的部分解放军官兵,于1952年2月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林业工程第一师。这些曾经出生入死、屡建战功的杀敌英雄,在革命胜利后,又以新的姿态,同翻身农民、归国华侨和一批农林院校毕业生并肩战斗,在片片荒原上,拉开了新中国大办橡胶种植业的序幕。
经过50多年艰苦卓绝的研究、探索,垦荒将士与橡胶研究者一道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不仅成功地建设起新中国第一个天然橡胶基地,而且使我国跻身世界第五大产胶国。
建省办经济特区22年——海南进入历史发展最快时期
1988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使这个封闭落后的边陲海岛,跨入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
如何利用好国家赋予的政策优势?海南在不断尝试中成长,先后经历“洋浦风波”“房地产泡沫”以及金融信用危机。海南人从教训中领悟出一个道理:要发展,必须结合自己的资源优势,在全国一盘棋中寻找自己的方位,探索出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1996年新年,海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一省两地”发展战略,即努力把海南建设成为我国新兴工业省和热带高效农业基地、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1999年2月,海南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作出建设“生态省”的决定,强调在搞好经济的同时,必须保护好这方“净土”。海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发展工业的“三不”原则,即坚持“不破坏资源、不污染环境、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
在生态立省战略方针的指导下,海南先后出台27项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制定20多项与环保有关的政府规章,先后投入120多亿元用于退耕还林、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治理、采空矿区生态恢复、海洋生态保护,启动全省海防林建设工程,实施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关闭85家小橡胶厂。
从“九五”末期开始,海南经济开始进入恢复性增长阶段。随后,海南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特点是,经济发展主要靠技术先进的大企业的几个点,建设一批能达到环保严格要求的大项目,而不是靠遍地开花的一般中小企业这个面来带动。不与兄弟省份比速度,不接受落后产业转移。经过几年发展,海南油气化工、汽车、林浆纸一体化等新型工业初具规模,热带高效农业不断壮大,旅游度假胜地已经形成,生态环境继续保持一流,走出了一条发展与保护同步、经济与生态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4月29日下午,海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卫留成在庆祝海南解放60周年大会上说,60年来,海南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建省办经济特区20多年来,海南实现了经济社会健康、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由1987年的57.28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1646.6亿元,是建省前的28倍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87年的925元增长到2009年的19166元,是建省前的20倍多;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78亿元,是建省前的60倍多。
建设国际旅游岛——大特区迎来发展新机遇
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由地方决策上升为国家战略。
《意见》描绘了我国最大经济特区的发展新蓝图:今后5至10年,建成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意见》提出,海南要积极发展服务型经济、开放型经济、生态型经济,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经济结构。
这是基于海南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的科学决策。卫留成说,22年前,中央决定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开启了海南发展波澜壮阔的新纪元;22年后,中央又决定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必将掀开海南发展辉煌灿烂的新篇章。
海南解放60年、建省22年来,已经逐步建成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迄今,海南已拥有旅行社248家、星级旅游饭店238家、各类旅游景区景点55家,旅游业从业人员16万人,初步形成吃、住、行、游、购、娱配套的旅游接待体系,具备年3000万人次的接待能力。2009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250万人次,同比增长9.2%;旅游收入211.72亿元,增长10.1%。
海南省省长罗保铭认为,建设国际旅游岛没有先例可循、没有模式可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体制上不断创新,这对海南是一个挑战,一份责任。
作为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开局之年、起步之年,今年3月,海南成功举办首届博鳌国际旅游论坛;航天主题公园、热带海洋公园等一批大型旅游项目将于年内启动建设;海南还将对主要旅游基础设施、旅游路线的标识系统甚至包括旅游厕所进行全面改造等。这些项目将成为海南区域经济增长的“助推器”。
卫留成说,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决策已产生明显的政策效应,海南经济整体呈现强劲增长态势。今年第一季度,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实现479.67亿元,同比增长25,1%,创1993年以来同期最高增速,增速居全国第一;全省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28.6亿元,同比增长61.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4.1亿元,同比增长88%,创历史同期最好成绩。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分析说,国际旅游岛建设长远目标的实现,将使海南真正成为一个在中国最开放的、发展速度最快的、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一个宝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