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专访世博会开幕式总导演:创意正变成唯一的天梯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05月01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上海4月30日电(新华社记者 许晓青、肖春飞、季明)“创意正变成唯一的天梯。”上海世博会开幕式室内仪式文艺表演总导演滕俊杰30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畅谈半年多来的创作体会。

    5个月“练就”唯美仪式

    “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缺时间。”滕俊杰说。

    2009年11月,经过四轮国内外竞标,滕俊杰领衔的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东方传媒集团(原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团队最终胜出,成为世博开幕式团队。滕俊杰说,胜出并没有让人觉得开怀释然,除了崇高感之外,感受更多的是一份天大的责任。

    滕俊杰回忆,整个项目从接到任务到最终成型,迄今也就近5个月,筹备时间大约只有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

    “时间很短,而且又是超大型、国际化、多重人文和科技含量的文艺表演,所以是非常高难度的项目。”他说。

    “这实在是一个全新的面对!”他坦言:“说实在,我心里捏了一把汗,因为不是从从容容的。”

    据了解,上海世博会的开幕式排练几乎与场馆后期施工同步进行。位于黄浦江畔的世博文化中心,是上海世博会新建永久性场馆“一轴四馆”中最后一个竣工的项目。

    “我们边排练、边搭舞台,夜以继日的施工,对排练而言,造成了一定难度。还记得最初的排练是在粉尘和噪音中,在满地器材的‘缝隙’中开始的,就是这股韧劲,练就了3500人的演出团队今晚所呈现的视觉冲击力。”

    科技为开幕式插上艺术翅膀

    开幕式上,振翅飞翔的“白鸽”、隐藏在舞台下的巨型“地球”、壮观的“威亚”技术,令人目不暇接……科技在世博会159年的历程中一直就起着引航作用,创新高科技也为本届世博会开幕式插上了艺术翅膀。

    滕俊杰说,科技创新正是呈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的一把“钥匙”。

    作为一名具有20多年电视节目制作经历的导演,滕俊杰认为,除了节目本身的艺术感和形式创新以外,还有“另一种创新”是开幕式团队所竭力突破的。

    滕俊杰说,在室内表演中多次出现了象征人类和谐的“圆”,从天而降的“浮球”矩阵幻化成“和平鸽”,腾空而起的《蓝色多瑙河》“水泡”,还有最终出场的、由“花瓣”组成的“地球”,均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科技项目支撑,其中包括纳米技术、计算机伺服控制技术等。

    “将巨型‘地球’藏在高只有2米多的舞台下,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滕俊杰感慨:“不能挖地三尺,我们就完全依靠高科技装置实现。”

    他还透露,有些技术还来不及应用于世博会开幕式上,就准备用在闭幕式上。

    尝试中国5000年文明的当代表述

    “表现今天,表现未来,表现今天城市的命题,表现城市未来的探寻,这是导演团队一直在思考的。”滕俊杰说,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无与伦比”之后,上海世博会开幕式团队试图在吸取历史养分的同时,进行当代表述。

    滕俊杰分析,世博会开幕式的室内演出试图包含中国特质、世界特征和世博理念,因为不是大型团体操表演,也不采用“人海战术”,因此力求室内艺术的精致,从音乐、服装、道具、化妆,力求精细化。

    他还解读说,演出的序幕《和谐欢歌》,以700名上海女大学生的无伴奏清唱开始,正是希望诉说世博会东道主中国用心底深处的声音表达和谐的渴望,以真诚的心态,呼唤世界和平。这是泱泱大国的气度,并不张扬。

    这场傍水的室内演出还突出了“水”的元素。滕俊杰说,《长江之歌》元素的运用,正是希望表达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开放、包容的姿态,以及海纳百川、上善若水的气度和精神。

 
 
 相关链接
· 胡锦涛宣布上海世博会开幕
· 胡锦涛举行隆重宴会热烈欢迎出席上海世博会开幕式贵宾
·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行开幕式
· 世博会开幕式举行灯光喷泉焰火表演
·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式最吸引人的十大亮点
· 世博“五一”开园好天气相伴 下周估计有2个雨日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