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游客 春暖花开
——上海世博会园区首批志愿者的苦乐和感悟
新华社上海5月17日电(记者 许晓青、舒静)16日晚,对于6000多名上海世博会首批园区志愿者而言,是一个充满离别感伤的夜晚。按照规程,陪伴上海世博园区度过试运行及开幕最初两周时光后,首批志愿者将告别世博园,回到校园。
从北京奥运会的“鸟巢一代”到上海世博会的“海宝一代”,中国青年志愿者的形象逐渐丰满。上海世博会开园以来,身着绿白相间制服的园区志愿者以青春活泼、任劳任怨的形象,意外地获得了“小白菜”的昵称。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80后”和“90后”大学生。
优质“白菜”不是一日长成的
“我害怕,我站的地方又黑、又冷、又吵。”一位没留姓名的“90后”世博志愿者曾在初次上岗时写下自己的心里话。
不过,“害怕”两字在经过半个多月的磨砺后,变成了另一种情感。“当离开园区的那一天进入倒计时,我们开始新的害怕,害怕结束的那一刻马上到来。”在16日举行的志愿者首轮交接仪式上,一位女志愿者通过视频画面说出自己的心声。
“16日这一天,我们唱起了《祝福》,哭倒了一大片。”复旦大学研究生李伦在“世博轴”上一站就是半个多月。告别世博园的夜晚,李伦与同班的志愿者们在园区漫步,没有如释重负的感觉,而是有些不舍。
4月下旬,记者初次见到李伦,当时参加了最初3场试运行后,他的嗓子已经沙哑。李伦曾坦言,由于气候变化无常,“世博轴”上的大风令“站岗”的女生很难挺得住。而今,无论男女,李伦和他的60个队友,对“世博轴”恋恋不舍。
“在早晨和中午的高峰时段,总是上一个问题还没回答完,就会有人在旁边拉着胳膊问下一个。” 李伦说。
而今,李伦对自己的后继者说:“最重要的还是心态,对于极少数游客的抱怨,要忍住,再受委屈也不能哭。”
“我们不白,也不‘菜’”
“晒得黝黑,所以我们不白;世博会的难题,我们几乎都能回答,所以我们不是‘菜鸟’(初学者)。”
半个多月来,上海世博会首批园区志愿者,经历了试运行期间游客的批评和误解,也见证了世博会开幕式的辉煌一刻。在母亲节当天,不少志愿者动情地写下了家书。“‘小白菜’们正在变黑,变成熟!”上海世博会志愿者部主任马春雷说。
5月16日,上海世博会首批园区志愿者正式结束服务。北京外国语大学学生吴琼霄、叶莎等同学以日记形式,记录了各自的苦乐和思索。
吴琼霄写道:“第一天从5点半起床,一直到晚上10点闭馆,整整17个小时连轴转,记不清到底说了几次‘您好’和‘欢迎’。”“就连做梦都在给人指路,脚疼,嗓子疼,志愿者的工作真是挑战!”
与世博亲密接触的十几天里,来自北京的美少女们生活简单而忙碌。穿上志愿者工作服,就变成了“白菜”;轮班休息时,她们换上便衣,成了世博园的“粉丝”。她们觉得,穿梭在法国的“大花篮”、英国的“蒲公英”等各式建筑之间,恍如置身一场嘉年华。
叶莎说:“看到这些不同地域、不同模式的城市生活,觉得城市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可以真正成为人类的美好家园,而不是囚困我们的地方。美好的生活,不一定都在城市,但城市应当变得更好,不辜负选择了它的居民。”
“我是一棵白菜,面朝游客,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做一棵靠谱的白菜,指路、咨询,周游世博园。从明天起,关心同伴和游客。我是一棵白菜,面朝游客,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棵白菜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满意的游客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棵白菜。”复旦大学志愿者沈逸超的“白菜诗”,只是众多“白菜语录”中的一例。
16日,随着电视剧《士兵突击》的主题曲奏响,临别世博园的一刻,首批园区志愿者代表纷纷写下感言。
据了解,上海世博会首批园区志愿者留下了数十万字的“白菜心得”,作为今后世博志愿工作的“宝典”,传递给他们的继任者。
“半个多月,我们几乎每个人都变成了‘问不倒’。”李伦说,临别世博园,他和他的伙伴为后继者留下的一本世博轴问答“攻略”。
“一位外国游客对我说,在他去过的博览会中,上海世博会是最美的一届。那一刻,我觉得作为志愿者,无比光荣与自豪。”来自北京的志愿者张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