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沈阳5月22日电(记者 石庆伟)22日一大早,辽宁省辽中县淮海农场场长于会怀就站在田埂上,指挥十几台插秧机在水田里来回穿行,一片片嫩绿的水稻秧苗很快铺满水面。
“今年入春以来气温一直偏低,而且经常下雨,农场3万亩水田插秧仅完成了3500亩,今天是一个难得的好天,我们全程开展机械化作业,争取5月底前全部完成插秧。”面孔黝黑的于会怀告诉记者。
根据东北三省最新农情统计,虽然罕见低温多雨天气严重影响了农事活动,各地春耕普遍推迟10天左右,但由于各地政府高度重视,组织农民多方采取应对措施,选取合适品种和技术措施,扩大机械化作业面积,加快春耕进度。目前黑龙江、辽宁、吉林完成大田作物播种超过2亿亩,除水稻仍在抓紧插秧外,玉米等旱田播种已进入收尾阶段。
东北地区是我国粮食重要主产区,去年粮食产量超过1000亿公斤,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五分之一,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占据重要战略地位。
尽管今年东北春耕普遍推迟,但一些粮食专家对这里的粮食生产仍持乐观态度。他们认为,一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和粮食生产,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支持措施有力,各项补贴及时发放到农民手中;二是农民对于当前粮价和各项支农政策较为满意,种粮积极性较高。今年辽宁实施了新增25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计划,全面加强36个产粮大县和10个产粮农场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加投资10亿多元开展土地治理和水田节水改造。吉林省加大对粮食生产的各项服务,组织1万多名科技人员下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科学种粮,并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及时为农民提供各类气象、土壤墒情等信息,已为200万农户发送农事服务短信息3亿条次。
刚从水稻插秧现场考察回来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陈温福告诉记者:“春播推迟,作物生长期缩短,影响了一些地区的苗情,但也不必因此产生悲观预测;根据东北水稻等粮食作物生长特点,如果在6至7月出现晴好天气,加强各项田间管理措施,搞好今年东北粮食生产仍有很大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