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漾在世博园的青春笑脸
——上海世博会青年工作者掠影
新华社上海5月25日电(新华社记者许晓青、贾楠)当代中国青年在世界舞台上究竟呈现何种形象?是姚明、刘翔的活力?抑或是邓亚萍、金晶的热情?正在举办的上海世博会,成为中国青年向世界展示风采的大舞台。
在世博会上,除了数以万计的园区志愿者,还有活跃在园区运行、环保、邮政、银行、餐饮、医疗、安保等各领域的青年工作者。他们大多是来自全国各地的“70后”“80后”一代。那些荡漾在世博园的青春笑脸,为中国、为世界,奉献了一片精彩。
“绿衣天使”将世博环保进行到底
5月25日,身着绿衣的江静君在世博园的一处垃圾处理站举办的“集体生日会”上度过了自己33周岁生日。
江静君是世博园里103名“绿衣天使”之一。他们的本职工作都与垃圾无关。世博会开幕前,他们响应所在企业上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的号召,作为一名青年志愿者,走进世博园,成为保洁员。
上海世博园日处理垃圾量在150吨以上,除了3588名保洁员的辛勤劳动外,由江静君等103名青年组成的“编外”志愿者服务队也是幕后功臣。这些年龄不到35岁的年轻人得名“绿衣天使”。
尽管不是专业保洁员,但在世博会举办的184天内,江静君和她的伙伴将坚持与世博垃圾打交道,将环保进行到底。
25日的“集体生日会”上,近40名世博“绿衣天使”为7名在5月出生的“天使”过生日。“大家非常忙,借简朴的仪式,抒发共同的情感。”上海城投公司团委书记鹿维孟说。
“开着电瓶车在园区里转,我最初觉得很‘拉风’(时尚),但有时游客也会对我们这些‘捡垃圾的人’投来不理解的目光……”江静君感慨。
每天清晨8点不到,江静君就和她的队友驾驶电瓶车开始了一天的巡逻。“工作确实有些琐碎,就是拾遗补缺,看到哪里有烟头、纸屑、果壳,我们都会在第一时间把它捡起来,收集好。”
江静君说,毕竟一生难得遇上世博会在家门口举办,能够在园区里从事志愿工作,家人都为此感到光荣。令她更高兴的是,如今当她每天捡垃圾时,也会有不少素昧平生的游客出手相助。“也许是我们的锲而不舍,打动了周边的游客,其实人人都能当一名环保志愿者。”
上海世博会开园将近一个月,江静君和她的伙伴一个个晒得黝黑。因为制服与园区志愿者的颜色颇为相近,她们也经常被误认为是“小白菜”。“一次巡查,你可能会被20多个游客误认为是园区志愿者,我们不会拒绝游客的任何问题,我们也是领路员、导游员,甚至是救护员。”
前不久江静君在澳门馆前及时搭救了一名身体不适的妇女,江静君说:“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不止是捡垃圾。”
小小邮票“塑造”中国形象
“说实在话,之前中国邮政给我的印象不太好!但是,这一回整体印象全部改变了,邮政人员工作敬业、服务热情。我会再来!”日本“世博迷”二神敦在告别上海世博园时,为上海世博会中船企业馆邮政服务处的青年工作人员写下这样一番心里话。
世博会开幕以来,他与20余名世博邮政青年结下了一段“邮票缘”。
“我实在没有想到,5月1日世博会开园第一天,我就收到了日本‘世博迷’二神敦先生的邮票礼物;后来,当他再来邮局时,我也回赠了他具有纪念价值的世博会开幕邮票。”24岁的中国邮政工作人员张珏微笑着告诉记者。
张珏回忆,还记得5月1日世博会开园第一天深夜11点,自己和同事正准备下班时,迎来了希望制作个性化邮票的二神敦和他的朋友。“尽管当时已临近子夜,但微笑和耐心,我们时刻不会忘记。”张珏说。
身为地道的“世博迷”和集邮爱好者,二神敦与张珏用英语热络地交谈起来,时间不知不觉已近零点。临走时,这位日本“世博迷”对中国邮政青年的微笑以及流利的英语表示肯定,他将自己珍藏的一枚、来自家乡兵库县的邮票赠送给张珏。
其实,与二神敦有着相同感受的还有“世博奶奶”山田外美代。同样是三访世博邮政服务处,山田外美代对世博邮票和个性化邮品也爱不释手,而邮政青年不厌其烦为之答疑解惑,令老人十分满意。“世博奶奶”就此与世博邮政青年结为好朋友。
与张珏同龄的世博邮政员邓欣迪说,前不久邮政处的青年员工集资为山田奶奶购买的小礼物——一套卡通画笔,老人收到后兴奋不已。“游客的微笑,就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一枚小小的邮票、一个端正的邮戳,都代表了中国人的形象。”在中国馆邮政服务处,10余名邮政青年的领头人胡慧斌说。他还告诉记者,中国馆的邮政服务已经延伸至沙特馆等地,中国邮政青年希望在第一时间向外国参展方伸出温馨援手。
“青年文明号”与世博会同行
在位于世博中心附近的交通银行网点,前不久出现了有趣一幕,一名热衷于搜集世博徽章的外国游客,一眼看中了银行青年工作人员胸前的徽章,希望与之交换。这枚徽章上的标识中有一个清晰的“Y”,是英语“YOUTH(青年)”的第一个字母。徽章是中国各地、各行业青年集体争创“青年文明号”的一个标识。
“好奇的外国游客关注到中国‘青年文明号’的标识,其实争创‘青年文明号’的年轻集体一直活跃在世博园区,每个世博青年通过努力,都有望参与其中。” 上海世博局团委书记徐知说,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全国“青年文明号”争创活动延续至今,与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几乎同步,争创活动也走进了世博园。
一项统计显示,高峰时期,世博园区工作人员将多达20万人次。其中,60%以上是共青团员。
据了解,上海世博会开幕前夕,有关方面打破地域、单位、行业、体制等限制,在世博园区短时期内迅速组建了13个片区场馆临时团委和7个业务条线临时团委,涵盖世博园区运行期进驻服务团队基层团组织107个。
徐知说,为世博环保奉献力量的“绿衣天使”,为中外游客细心服务的邮政青年,也都参与了“青年文明号”的创建。世博会开幕后,园区内已同步组建了20个世博园区青年突击队争创集体、20个青年文明号(共青团号)创建集体、20个园区团建联建青年突击队争创集体等。
服务于非洲联合馆的团委书记熊文敏说:“来到非洲馆就好像来到了一个大家园,非洲联合馆的青年工作人员充满活力,大家都与非洲大陆‘亲密接触’,有着特别的凝聚力,也都希望争创‘青年文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