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中国完成第21航次大洋科考 在大西洋发现热液区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05月29日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图为科考过程中,成功抓取热液硫化物后,科考队员合影。

    5月28日,完成我国第二十一航次大洋科考任务的“大洋一号”船返回山东青岛母港。300天的大洋发现之旅,科考队有哪些新发现?在茫茫大洋上,遭遇过哪些风险?

    国产装备成功率非常高

    记者:本次大洋科考主要取得哪些成果?

    陶春辉(第二十一航次大洋科考总首席科学家):首次在大西洋发现热液区,实现了我国在世界三大洋对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的发现;首次使用自主研制机器人进行海底调查和取样,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能使用深海机器人进行大洋调查的国家之一;在西南印度洋完成大规模海底地震台阵探测,开创了我国在大洋中脊开展海底地震探测的先河。

    在这次科考中,我们总共新发现了5个热液区。其中,在大西洋海区发现热液区是一次重大突破——我国对多金属硫化物的发现扩展到了三大洋,而且都是我们独立调查发现的。

    记者:“大洋一号”船装载了哪些自主研制的高技术装备?

    陶春辉:在东太平洋赤道附近,我们首次成功使用了自主研制的深海机器人。这个机器人是有缆的,最深能潜3500米。在2700米左右处,机器人发现了一个高26米的罕见的海底黑烟囱(海底热液喷口区),周围有大量热液生物。机器人用机器手抓了7公斤的样品。

    我们投放的海底地震探测仪,利用40个探测仪器组成了一个台网,算得上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海底地震成像调查。我们用五六天回收了其中的38个仪器,仪器成功率非常高,最后采集到了海量的海底地震数据。

    冒着巨浪采集样品

    记者:在这次跨越三大洋的科考中,你们都经受了哪些考验?

    甄松刚(“大洋一号”航段船长):今年,印度洋的海况非常差,对科考的影响比较大。行驶在水深四五千米的印度洋,只要有风就至少会有两三米的浪。最糟糕的时候,我们遭遇过11级大风。

    在第七航段的西南印度洋海区,当电视抓斗下水后,天气突然变化,风速达到21米/秒。我在驾驶室里操控船只,采用新的作业模式,最后终于冒着风浪,利用电视抓斗抓取到了样品,发现了一个新的海底热液区。大家当时非常高兴,但后来回想起来就后怕。

    记者:听说号称“定海神针”的动力系统曾经发生过故障?

    陶春辉:在第四航段,船的动力定位系统出现故障,这等于船失去了“刹车”。我们尝试对船舶进行人工操控来定点测向和定点作业,最终在没有“刹车”的情况下发现了南大西洋黑烟囱,并成功采到硫化物样品。这次科考,我们创造了7天连续发现两个热液区的纪录。这既体现了驾驶员的高超技术,也说明船上的整个体系磨合得很好。

    自己发豆芽做豆腐

    记者:队员们在船上的生活条件怎么样?

    杨刚(科考队员):单人间和双人间很多都配有卫生间,用上了海水淡化技术,还有洗衣房和船上局域网。卫星电视、卫星电话和电子邮件也拉近了与祖国和亲人之间的距离。

    陈广喜(“大洋一号”船政委):一个航段40天,有些晕船厉害的队员一晕就是20天。晕船了不吃也不行,否则就干吐苦水,还得让他们喝水、吃稀粥。一般来说,过了五六天,晕船就好多了。后勤补给还算充足,唯一的困难就是缺乏蔬菜。有的航段没有蔬菜了,就自己发豆芽做豆腐。水果也不是一开始就能供应上,一般要等到航段后半程才补充水果,补充维生素。

    记者:队员们能吃到可口的饭菜吗?

    曲培庆(大厨):早餐有五六种花样,能够一星期不重样。每个航段一般还会包两顿饺子。我一共准备了60个品种的菜谱,换着来做。300多天下来,科考队员们还比较满意。(记者 余建斌)

 
 
 相关链接
· “大洋一号”完成第21航次科考任务返回青岛
· “大洋一号”完成科考任务返航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