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中国人登山九大感人瞬间:穿越时空不朽登山魂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05月30日   来源:新华社

    五、(感人瞬间之五)“车子已经启动,已被亲友抱回家的小拉姆还是哭喊着跑了出来,抱住爸爸不松手。仁那紧紧地抱起女儿亲了又亲,泪水打湿了拉姆的小脸蛋。”

    1999年5月,西藏登山探险队攀登珠穆朗玛峰,并成功点燃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圣火。在登山队中,32岁的仁那和29岁的吉吉是夫妻,两人于5月27日同时登上顶峰,成为中国第一对同时登上珠峰的夫妻。这是仁那(右)和吉吉站在珠峰顶上共同展开国旗。新华社 发

    ――摘自新华社记者1999年4月20日发回的《夫妻携手登珠峰》

    (背景)1999年5月,西藏登山探险队攀登珠穆朗玛峰,并在顶峰上成功点燃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圣火。这次活动创造了多项登山纪录。

    (回放)4月20日,以西藏14座高峰探险队为主体的“圣火采集队”就要离开拉萨了,数十名队员家属在欢送亲人远征,紧抱女儿的仁那和妻子吉吉引人注目。吉吉文静地依偎在丈夫身边,脸上洋溢着甜甜的微笑,多年来,他们第一次携手攀登同一座山峰。女儿拉姆央金才4岁多,抱着爸爸的脖子不肯松手。

    道不完的别离,诉不尽的牵挂。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勇士即将启程。年轻的吉吉早早就钻进了越野车,害怕听到女儿那令人心碎的哭声。

    5月27日,当登到离顶峰只有20米左右时,仁那停住脚步,拉着吉吉的手一起登上顶峰。仁那、吉吉成为中国第一对同时登上珠峰的夫妻。

    西藏登山队队长桑珠当时与仁那有这样一段对话:

    “你们是不是同时到达顶峰的?”

    “是!”

    “拥抱了吗?”

    “拥抱了!”

    “亲了吗?”

    “亲了!”

    吉吉说:“终于到顶峰了,我一屁股坐在雪坡上,一句话也没有说,就想哭。”

    上午10时,吉吉和桂桑一道,迎着朝阳,高擎金黄色的火炬,伸向聚光器,攀登队长次仁多吉庄严地聚光点燃火炬。淡红色的火苗顶着阵风,在银白的世界之巅顽强地跳动。

    下山的时候,吉吉速度有点慢。仁那问她能不能快点,她说要慢点下,“要活着回去见女儿”。

    (点评)泪水,是生命乐曲中最真切、最震撼的音符。登山的人都知道,每一次出征,几乎就是生离死别。但为了把难舍的泪水、苦别的泪水化作重逢的泪水、胜利的泪水,中国登山人义无反顾。

    六、(感人瞬间之六)“‘公元2000年5月21日中国第一位只身登上珠峰的黑龙江人阎庚华永垂不朽——黑龙江电视台攀登珠峰报道组立’ 在珠峰大本营的山坡上,这是新添的悼念登山者的墓碑。”

 

    2000年5月,黑龙江勇士阎庚华在登顶珠峰后不幸罹难。他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单人挑战珠峰第一人。一个民族需要有一种冒险精神,需要有一种挑战命运、探知未来的勇气。阎庚华的标本含义在于他是一个探险精神的实践者,一个具有精神张力的壮士。这是1999年阎庚华攀登珠峰8000米后撤到海拔5200米时的照片。新华社 发

    ――摘自新华社记者2000年5月27日发回的《魂断珠峰》

    (背景)2000年5月,黑龙江勇士阎庚华在登顶珠峰后不幸罹难。他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单人挑战珠峰第一人。

    (回放)5月27日,珠峰大本营。忧心的牵挂和急切的等待,漫长的6天过去了,大家不得不面对现实:老阎走了!

    从21日凌晨与大本营有过一次简短的通话后,人们就再也没有听到他那浓浓的东北乡音。几天来大家见面的第一句话总是:“老阎有消息吗?”大家一次次地眺望那顶天立地的珠峰,渴望透过浓密的云层,看到他与风雪搏击的坚强身躯,期盼再次看到他戴着眼镜、留着长发、身材瘦削的身影。

    1999年,阎庚华就曾来到珠峰,登达海拔8000米的高度。他知道登山是“死亡边缘的运动”,但他并不怕死亡,只是想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有胆量、有勇气向世界第一高峰挑战。他说要用攀登珠峰的行动,实践中华民族吃苦耐劳、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这是他终生的理想和追求。

    在2000年登顶前的一次电视直播节目中,女儿对着镜头中的爸爸说:“我为有这样一位英雄的父亲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七尺男儿阎庚华在大本营流着热泪保证,他一定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取得登顶的成功,等回家后,陪女儿去公园玩。没想到,这样一个小小的许诺,竟成了女儿永久的梦想。

    (点评)阎庚华,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完成了一次令每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的登山壮举。他以生命为代价,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一个民族需要有一种冒险精神,需要有一种挑战命运、探知未来的勇气。阎庚华的标本含义在于他是一个探险精神的实践者,一个具有精神张力的壮士。

    七、(感人瞬间之七)“看到仁那遗体的那一刻,孱弱的吉吉挣脱搀扶,猛扑到亲人的身上号啕大哭起来:‘你怎么就丢下我一个人自己走了?要走也要我先走!’她一边哭一边亲吻着仁那的脸颊,抚摩着亲人的双手。”

    2005年5月,西藏探险队前往巴基斯坦攀登最后一座世界高峰,乘车进山途中遭遇滚石,主力队员仁那遇难。仁那遇难是西藏探险队成立以来遭受的最重大损失,也给原本美满的家庭带来永久的伤痛。仁那,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勇士。这是仁那在拉萨举行的出征壮行仪式上与女儿告别的资料照片。新华社 发

    ――摘自新华社记者2005年6月1日发回的《“仁那,我看你来了”》

    (背景)2005年,西藏14座高峰探险队前往巴基斯坦攀登最后一座8000米高峰――迦舒布鲁姆Ⅰ峰。如果成功,将创造集体攀登14座高峰的世界登山新纪录。

    (回放)5月27日上午,巴基斯坦东北部,西藏14座登山探险队一行11人分乘4辆越野车向第一个野营地进发。中午,仁那乘坐的第一辆车在经过一段滚石多发地段时,山上突然滚下一阵碎石,击穿帆布车顶后击中仁那头部,他当场流血不止,昏迷过去。碎石还击中了边巴扎西的头颈部,他也当场昏了过去。大家纷纷脱下内衣给伤员包扎,车辆在狭窄的山路上艰难掉转车头,疾驶下山。

    救援直升机到了,军医快步跑到仁那身边,但仁那已经停止了呼吸。历经多年生死考验的探险队员们,第一次眼睁睁地看着队友倒下,无不失声痛哭。

    斯卡杜河谷,白云低垂,雾霭沉沉,山河挥泪,痛悼英雄。

    6月1日,抵达巴基斯坦的吉吉从走下飞机的那一刻,就开始抽泣。看到仁那遗体的那一刻,她挣脱搀扶,猛扑到亲人的身上号啕大哭起来,每一声恸哭都在剧烈地撕扯着在场所有人的心。10多分钟过去了,吉吉在劝说下直起身来,被搀扶着缓缓地绕遗体走了一圈,一边走一边不停地摸摸丈夫的身体,拉拉衣角。就要离开太平间的时候,吉吉突然转过身来,朝着仁那的遗体缓缓地跪了下去,毕恭毕敬地给丈夫的遗体磕了3个头。

    “从巴基斯坦回来,一直到现在,我都不相信他真的走了。每次晚上家里来电话,感觉是不是他来的!实际上永远都不会了。”每次谈起仁那,吉吉都要落泪。

    她说:“女儿对爸爸的事也从来没有说过什么。仁那离开49天后,我带女儿去北京参加一个活动,想告诉女儿,但一直不敢告诉她。以前仁那出去稍微长一点时间,看到别人一家在一起,女儿就会问:‘爸爸什么时候回来?’而从那以后,女儿从来没有问过我相同的问题。”

    (点评)仁那遇难是西藏14座高峰探险队成立以来遭受的最重大的损失,也给原本美满的家庭带来永久的伤痛。他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年华乃至生命献给了中国的登山事业,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勇士。在中国登山史,在中国体育史上,有一个名字永远也不应该被遗忘,他就是――仁那!

    八、(感人瞬间之八)“2007年7月12日12时20分,是中国西藏攀登世界14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主力队员次仁多吉、边巴扎西和洛则站在海拔8068米的世界第十一高峰――迦舒布鲁姆Ⅰ峰的顶峰,展开鲜艳的五星红旗,激动地互相拥抱,庆祝登顶世界上全部14座高峰的完满大结局。”

    2007年7月12日,西藏登山探险队结束了14年的艰难攀登历程,完成了登顶全部14座8000米以上高峰的壮举。14年,14座,西藏探险队这些坚韧、顽强的藏族儿女,把人类最崇高的进取精神刻录在喜马拉雅和喀喇昆仑山脉的每一块岩石上,每一块雪地里。这是队员们在登顶过程中。 新华社 发

    ――摘自新华社记者2007年7月13日发回的《“14座”:中国登山人的梦想与光荣》

    (背景)2007年,西藏登山探险队成功登顶世界第十一高峰,结束了长达14年的艰难攀登历程,中国首次有3位登山家――次仁多吉、边巴扎西和洛则跻身此前全球只有13人加入的“14座俱乐部”。登顶世界上全部14座8000米以上高峰,是世界登山界公认的难度最高的攀登行动。

    (回放)7月12日12时20分,一项新的世界登山纪录在喀喇昆仑山脉深处诞生:“中国西藏攀登世界14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一支以集体形式攀登14座高峰的登山队。

    老成持重的攀登队长次仁多吉哽咽着说:“登最后一座山,全世界人民都知道,边巴扎西是重伤,吉吉是女性,我们这样能够登上这座山,是不容易的,我的眼泪都出来了。”

    边巴扎西在登达顶峰时喘着气说:“感谢大家再次给了我这个机会!感谢所有支持我、关心我的朋友们!”

    为了最后的成功,他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伤痛:“从出事(两年前被滚石砸成重伤)到恢复知觉和记忆,我就一直想着要完成最后一座。为了这个目标,我什么苦都能忍受。治好面瘫要针灸,我每天都要去扎针,一半脸上共有二、三十针,连续6个月。有一次做肌电图,疼得实在想喊,后来还是忍住了。”

    治疗恢复期间,边巴扎西一直担心自己会掉队,这也成了他最大的“心病”:“最好的搭档仁那不在了,我又伤了,如果缺了这最后一座,很难受。”进山以后,他每天坚持吃药。有一次左边肋骨有震动,后来是左腿内侧震动,每次持续大约40多秒。他都没对任何人讲,自己默默地承受着。

    准备突顶的时候,他把多余衣物叠整齐放在帐篷里,还把一些贵重物品和钱存放在锁着的行李桶里,留给家人,以防万一。

    登顶后的吉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到了顶峰,我就忍不住哭了。如果两年前他(仁那)只是受伤就好了,现在站在顶峰的肯定是他了。我还把他的骨灰也带上来了,没有放在顶上,那里全是冰,我怕地方变了以后,被以后来的人踩到。我把骨灰放在顶峰下面的一个大岩石上面,用塑料盒、哈达和塑料袋包了好几层,挺重的。”

    (点评)雪山永远也阻挡不了中国登山者!丈夫魂归高山,妻子带着骨灰完成丈夫的夙愿。重伤初愈,重返巅峰,边巴扎西完满地诠释了什么叫永不放弃,什么叫创造奇迹。14年,14座,西藏探险队坚韧、顽强的藏族儿女,把人类最崇高的进取精神刻录在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的每一块岩石上,每一块雪地里。

    九、(感人瞬间之九)“2008年5月8日9时17分,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顶。年轻的藏族女火炬手次仁旺姆将北京奥运会的‘祥云’火炬高高举起。一团以‘梦想’命名的火焰,在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把人类的梦想变成现实。

    2008年5月8日,中国登山队在地球之巅成功进行北京奥运火炬传递,是百年奥运史上的第一次。北京奥运会,因为有了珠峰火炬传递而别具特色,彰显了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奥运精神;而登顶珠峰活动,也因借助奥运会这个举世关注的平台,使中国人的进取精神在世界人民的心目中达到了新的高度。这是5月8日,登山队员在峰顶展示中国国旗、奥运五环旗和北京奥运会会徽旗。新华社 发

    ――摘自新华社记者发回的《万年冰雪映圣火 珠穆朗玛托祥云》

    (背景)2008年5月8日,中国登山队在地球之巅成功进行北京奥运火炬传递。这是百年奥运史上的第一次,兑现了中国人对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

    (回放)5月8日1时30分,大本营向突击营地的队员们下达了登顶命令。19名火炬手整装齐备,点亮头灯,踏着黎明前的夜色向顶峰冲刺。7时20分,朝阳跃出东方,祥云中的珠峰一片金色霞光,顺利越过“第二台阶”天险的队员们,一步步向顶峰接近。

    9时11分,藏族队员罗布占堆用从火种灯里引出的火种,点燃第1位火炬手吉吉手中的火炬。吉吉高举火炬,走了几步后,引燃第2位火炬手王勇峰的火炬,此后依次是第3位火炬手尼玛次仁、第4位火炬手黄春贵进行火炬传递。9时17分,站在珠峰顶峰的第5位火炬手次仁旺姆的火炬被点燃,她将“祥云”火炬高高举起。

    历史将铭记这一刻:人类首次在地球距太阳最近的地方传递奥运圣火。无论是在奥林匹克运动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还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这都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时刻。

    新华社在同一时刻向全世界播发了中英文快讯,在全球独家发布了特约记者从地球之巅拍摄、传输的奥运圣火传递照片。

    奥运火炬在珠峰传递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为完成紧急任务,西藏登山学校队员从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连续跨越7028米、7790米营地,一口气将物资运到8300米营地。在火炬登顶前夕,修路队员不顾疲劳,连续奋战,在5月7日这天顶着强烈的高空风、冒着被冻伤的危险坚持将道路修到珠峰顶峰。在圣火登顶过程中,背负火种灯的罗布占堆每隔3小时就要检查一次,小心翼翼地把火种灯安全带到顶峰,几乎没有长时间的睡眠。有的队员手脚轻度冻伤,为了参与这次活动而拒绝下撤。

    (点评)珠峰圣火传递,是北京奥运会举办前不可预知难度最大也是最鼓舞人心的活动。北京奥运会,因为有了珠峰火炬传递而别具特色,彰显了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奥运精神;而登顶珠峰活动,也因借助奥运会这个举世关注的平台,使中国人的进取精神在世界人民的心目中达到了新的高度。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相关链接
· “亚运中国行”登山队因天气原因放弃攀登宁金岗桑峰活动
· 外交部:我在印尼被困登山队7名队员4日安全脱险
· 驻印尼大使馆3日证实:一支中国登山队在印尼受困
· 外交部及驻印尼使馆全力救援在印尼被困登山队员
· 匈官员了解登山失踪人员情况 四川再派队员上山
· 中国再派优秀登山队员搜寻失踪的匈牙利登山者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