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拉萨6月4日电(记者拉巴次仁、坚赞)4年来,西藏自治区总共投入2.7亿多元实施扶贫特色产业劳动力转移就业项目,每年有13万多名农牧民从中受益,年人均增收上千元。
记者从正在山南地区召开的西藏扶贫特色产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会上获悉,2006年以来西藏有关部门依托“安居”抓“乐业”,大力实施扶贫特色产业劳动力转移项目,使大批农牧区富裕劳动力得到转移,并建立起贫困群众增收的长效机制。
据西藏自治区扶贫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次旺多布杰介绍,4年来,西藏共安排资金27222万元,实施了210个扶贫特色产业劳动力转移就业项目。目前,项目区已形成年产值1.1亿元、年实现利润9000万元的产业规模,每年有2.7万户、13.6万名群众从中受益,年人均增收1050元。
扶贫特色产业的发展,调整优化了重点扶持地区的产业结构,带动了建筑、商业、运输、餐饮等产业的健康发展。
山南地区乃东县结巴乡滴新村村民就是受益者。滴新村村委会主任扎西多吉介绍,在兴办砂石料场之前,该村村民基本靠种植业为生,2003年全村人均收入只有1500元左右。2006年至2008年,该村通过扶贫特色建材产业项目申请国家补助资金380万元;2009年该村成立了经济合作社,实行股份制管理,明确了贫困户增股、一般户配股、富裕户入股的股份分配形式。
记者在滴新村砂石料场看到,村民们正在加工大理石藏式木桌。这里生产的藏式斗拱、石材花瓶等产品深受欢迎,供不应求。2009年至今,砂石料场实现销售收入420多万元,纯利润达到290多万元,先后向795名村民分红。2009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87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