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20日电(记者 明金维)非常时期,造就非常之人事。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末,一场号称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震撼世界。同时囊括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和主要新兴经济体的二十国集团(G20),顺应时势,强势崛起,从一个默默无名、松散的国际组织,一举发展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平台”。
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最具增长潜力和最富经济活力的主要新兴经济体,从2008年11月15日二十国集团第一次峰会开始,在过去19个多月里,与二十国集团其他成员携手合作,共克时艰。这19个多月,是国际社会携手应对危机取得明显成效的非常时期,也是中国与世界在危急关头共同担当的非常时期。
力挽狂澜,携手应对百年一遇金融危机
在2007年夏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和金融形势波谲云诡,风险不断增大。到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国际金融危机全面袭来。全球投资者人心惶惶,世界各地股市遭遇重挫,西方金融体系摇摇欲坠,世界经济处在又一场世纪大萧条的边缘。
作为危机的发源地和重灾区,发达国家从一开始就力图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危机。但此时他们突然发现,在过去一二十年里,随着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迅速崛起,世界经济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由发达国家组成的西方七国集团(G7)已无力独自应对挑战。
当时,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坦言,没有中国等主要新兴经济体的参与,国际金融危机之下,许多全球性经济问题根本无法得到解决。而遍寻各个国际组织,唯有同时囊括美国、日本和欧盟等主要发达经济体以及中国、印度和巴西等主要新兴经济体的二十国集团,才具有令人信服的广泛代表性和关键影响力。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二十国集团走上历史前台。2008年11月15日,二十国集团第一次峰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旨在协调国际社会应对危机的行动。这是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第一次以平等的身份,在一个全球顶级官方平台上,与发达经济体协商世界经济大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二十国集团华盛顿峰会前,中国在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同时,重启积极财政政策,并出台了约4万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计划。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与会期间,发表了题为《通力合作 共度时艰》的重要讲话,并明确提出,为有效应对这场金融危机,世界各国应该增强信心、加强协调、密切合作。
在华盛顿峰会后,各国在此前大规模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基础上,继续推出应对危机的非常规措施。国际社会在二十国集团的框架内,采取果断、协调一致的行动,后来被证明是积极、有效的,可以说在遏制全球金融动荡和世界经济下滑方面发挥了力挽狂澜的作用。
共克时艰,合作谋求世界经济持续复苏
在华盛顿峰会过后,二十国集团在协调国际社会应对危机方面的作用和优势开始广为国际社会所接受。仅仅四个多月之后,2009年4月1日,二十国集团第二次峰会又再次在英国首都伦敦举行,力求进一步巩固危机应对成果,实现世界经济早日复苏。
在伦敦峰会期间,虽然世界金融和经济形势依然十分脆弱,但一些零星的复苏势头已经开始显现,特别是全球金融市场出现反弹势头。后来人们确定,全球金融市场从2009年3月上旬开始明显反弹,而世界主要经济体则在2009年第二或第三季度触底反弹。
到2009年9月24日至25日二十国集团第三次峰会在美国匹兹堡举行时,与会领导人面临的主要问题已是,如何确保世界经济强劲、均衡和可持续增长。
胡锦涛在匹兹堡峰会上发表了题为《全力促进增长 推动平衡发展》的重要讲话。胡锦涛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地刺激经济增长”,这也是当时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的共识。峰会发表的宣言强调,应继续政策支持,短期内要避免退出机制。
更为重要的是,在匹兹堡峰会上,均衡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受到各方关注。在匹兹堡峰会之前和之后,中国推出一系列扩大内需、调整结构、促进增长、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并取得成效。中国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政策措施,也受到国际社会好评。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提出了到2020年使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到45%的宏伟目标。中国还采取一系列财政、税收等措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和绿色经济。
正如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多次强调的那样,在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成为推动亚洲和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积极因素。在二十国集团框架内,中国呼吁国际社会加强合作,沉着、冷静应对危机,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均衡和可持续增长,充分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在匹兹堡峰会上,二十国集团在机制化方面取得突破,并被提升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平台”。与此同时,匹兹堡峰会还就改革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了具体目标,以适应变化后的世界经济格局,增加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代表权和发言权问题受到重视。
未雨绸缪,共同谋划危机过后稳定繁荣
时至今日,当二十国集团第四次峰会将于2010年6月26日至27日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之际,世界经济再次受到欧洲债务危机的新冲击,面临新的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此时此刻,如何在“危机后”时代谋划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的持续稳定、繁荣,至关重要。
从华盛顿到伦敦,从匹兹堡再到多伦多,中国在改善全球经济治理、加强国际金融监管方面一直大声疾呼。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风物长宜放眼量”,虽然世界经济总体仍在缓慢复苏,但如何确保长期的稳定和繁荣,仍是摆在世界主要经济体面前的巨大挑战。
特别是从欧洲债务危机来看,酿成动荡、妨碍发展的一些制度性因素仍未消除。不管是加强金融监管,促使金融机构控制风险、审慎经营,还是预警主权国家的债务风险,确保其财政的可持续性,又或是规范信用评级机构行为,防止其成为危机“加速器”,世界各国,特别是在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过去19个多月里,二十国集团和中国都走过了一条非同寻常的道路。对于二十国集团而言,这是一个国际组织顺势而为、重新定位、最终崛起之路;而对于中国而言,则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在世界经济危难关头参与新的国际经济格局打造、发挥负责任影响的探索之路。毫无疑问,在即将召开的二十国集团多伦多峰会上,中国将再一次与世界共同担当,谋求危机过后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的长期稳定和繁荣。
背景资料:二十国集团
新华社北京6月20日电 二十国集团成立于1999年9月25日,其成员包括:八国集团成员国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以及中国、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沙特阿拉伯、南非、韩国、土耳其和作为一个实体的欧盟。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国际社会认识到,国际金融问题的解决除西方发达国家外,还需要有影响的发展中国家参与。1999年9月,西方七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华盛顿发表声明表示,同意建立由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组成的二十国集团就改革国际金融问题进行磋商。
1999年12月16日,二十国集团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柏林举行二十国集团创始会议。会议强调,二十国集团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框架内非正式对话的一种新机制,旨在推动国际金融体制改革以及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世界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增长。
二十国集团以非正式的部长级会议形式运行,不设常设秘书处,主席采取轮换制。该集团的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每年举行一次。2008年11月15日,在金融危机不断加剧的背景下,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在华盛顿举行了第一次金融峰会。2009年4月和9月,二十国集团分别在伦敦和匹兹堡举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峰会。

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釜山正式开幕
新华社韩国釜山6月4日电(记者 姬新龙)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4日在釜山正式开幕。
分析人士认为,与会代表将借机探讨在目前面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情况下,如何确保世界经济持续复苏等问题。二十国集团成员财长、央行行长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代表于当地时间下午6时参加在釜山APEC会场世峰楼举行的招待会,正式开始为期两天的会议。 >>>详细阅读
新闻分析:解读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
新华社华盛顿4月23日电(记者 刘洪 刘丽娜 王湘江)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23日在华盛顿召开会议。从会后发表的6页联合公报看,会议主要有两大核心主题,一是促进全球经济可持续复苏,二是加强全球金融监管改革。前者有难度,后者则隐含分歧。 >>>详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