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沉甸甸的新麦——写在2010年夏粮丰收定局之际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06月24日   来源:新华社

沉甸甸的新麦
——写在2010年夏粮丰收定局之际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记者车玉明、董峻、张辛欣)24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河北唐山宣布:夏粮丰收已成定局,预计今年夏粮总产将超过2460亿斤,接近上年水平。其中冬小麦产量在2170亿斤以上,比上年略增。

    这一激动人心的好消息,意味着我国成功克服了冬小麦主产区大范围持续低温灾害影响、夏粮连续第7年获得丰收。

    那一颗颗带着清香的新麦,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上下面对不利局势共同努力拼搏而来,对于那些曾经日夜辛劳的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对于那些为夏粮生产倾注心血的干部群众,格外沉甸甸。

    战胜持续低温与旱灾,夏粮丰收成为稳定全局的有力支撑

    6月19日,在河北邯郸市馆陶县路桥乡,金黄的麦田里到处机器轰鸣、麦粒飞扬。微风浮动处,还未收割的麦穗起伏摇曳,掀起层层麦浪。

    后许龙东村农民王邦书一边忙着把联合收割机里泄下来的麦粒打包运走,一边喜滋滋地说:“冷了一冬、春天又短,真没想到还能打这么多粮食!”

    去冬今春,华北和黄淮小麦主产区经历了一个严酷的寒冬和冷春。冬季全国平均气温创22年以来最低,冬小麦提前半个月就进入越冬期。开春后,大部分地区再次遭遇持续性低温天气。

    这一入冬提前与回春推迟“双碰头”现象十分罕见,期间降温次数之多、幅度之大、时间之长为多年少有。持续低温使得今年成为近年来夏粮生产最困难的一年。

    河北是受低温天气影响最严重的小麦主产省之一。小麦越冬早、冻害重、返青迟,有效生长期比常年少了1个月左右。

    “种了一辈子的地,雪下得那么早、天那么冷,还是头一回遇见。”回想起去年11月的那场漫天飞雪,王邦书仍心有余悸。

    王邦书家种了10亩麦地,麦苗冻死了十分之一,剩下的叶子也冻蔫了。开春又是长时间低温,麦苗返青后普遍比往年少一片叶、少一个蘖、少一条根,苗弱穗稀。

    与此同时,我国西南地区遭受了一场罕见的旱情,其持续时间之长、范围之广、损失之重历史少有。西南5省(区、市)农作物受重旱面积7345万亩,其中很大部分绝收。西南旱灾使得我国夏粮主产区小麦生产压力进一步加大。

    夏粮能否丰收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道考验。面对极为不利的生产形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各级农业部门靠前指挥,政策、资金迅速到位,新科技、新方法汇聚地头,形成了一股保夏粮生产的巨大力量。

    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夏粮主产区冬小麦苗情迅速转化升级。到4月底,全国冬小麦一、二类苗比例达到82.9%,比冬前提高3.9个百分点,比春分时提高1.2个百分点。进入5月,冬小麦主产区天气较好,适宜的光热条件和土壤墒情有利于小麦灌浆和干物质积累,夏粮生产形势继续转化向好,终于迎来这份沉甸甸的丰收。

    粮食是保生活、平物价、稳民心的关键商品,对全局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夏粮丰收,必将促进大宗农产品价格稳定,对于国家管理好通胀预期、保障和改善民生意义重大。

    特殊之年推出特殊之举,夏粮丰收彰显政策扶持的强大力量

    沉甸甸的麦子,凝聚着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切。面对今年的特殊困难,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特别之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有效供给。

    面对去年冬天以来大范围干旱和小麦主产区持续低温的严峻形势,国务院连续五次召开专题会议,对夏粮生产做出具体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并迅速出台了进一步扶持农业生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根据中央要求,中央财政特别安排5.3亿元对冬小麦主产区的5300万亩弱苗麦田给予施肥补助。与此同时,还安排了对西南旱区玉米覆膜种植、东北水稻大棚育秧等给予补助。

    这些非常之举,都是破天荒第一次,体现出党中央对夺取夏粮丰收、确保全年农业稳定发展的坚定决心,对抗击低温干旱、夺取夏粮丰收产生了强大的促进作用。

    小麦的亩产取决于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面对亩穗数减少的情况,不少农民想到了变通的办法。国家及时增加的补贴,有如低温中的炉火,给了他们信心和力量。

    “穗少,就用粒数和粒重补回来。”王邦书说,如果每颗小麦穗都增加一粒,亩产就能增重15公斤。为了尽量挽回损失,王邦书一开春就在地里忙活起来,多浇水、多追肥,保证小麦后期长势。他家的小麦一穗平均有50多粒,超过去年的40粒。

    河北邯郸市永年县讲武乡小北汪村农民魏占魁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说,今年抗灾投入相对较大,但依然有一个不错的种粮收入。总体算下来,每亩地的总成本约400元,比常年增加50多元,但中央、省、市、县总共追加各类补贴每亩20多元。按照亩产800斤、每斤小麦0.9元计算,核算进各类补贴,每亩地纯收入290元。

    早浇水、早施肥、防治病虫害、加强田间管理等办法也是各小麦主产省应对极端气候影响的有效“法宝”。从早春二月到夏收大忙,一场力争夏季粮油丰收的关键之役,从西南旱区到黄淮平原持续展开。

    安徽省小麦生产受到播种期干旱、入冬早、开春迟、持续阴雨寡照、频繁寒潮等不利气候条件的影响,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2亿元,对1200万亩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农户实行良种良法配套补贴。

    在河南、江苏、山东、湖北、陕西、甘肃等地,随着专项资金的下拨和补助的到位,农技专家进村入户指导,种粮农民适时浇水施肥,在一周左右的时间里,普施一次农药肥料混合剂,防病虫害,防干热风,防倒伏。这一大范围的春季农业生产热潮,有效地促进了苗情转化升级,提高了灌浆效率和强度,促进了夏粮产量的形成。

    科学应对低温灾害,沉甸甸的麦穗凸显出技术支撑的巨大力量

    开春以来,永年县农技人员刘凌飞就在田间地头安了家。为了及时把低温天气影响下的种植新技术告诉给村民,指导他们进行田间管理,刘凌飞几乎天天泡在麦地里。

    “气候变了,以前按农时种地的法子也要跟着改。”刘凌飞说,“啥时候浇水、啥时候多追一次肥、啥时候防虫都有所不同了。”

    像刘凌飞一样,永年县的162名农技人员每人承包了2到4个村。在小麦生长的每个关键时期,他们通过组织培训发放“明白纸”、技术广播、科技示范户等方式,把新技术送到农民手里。

    永年县讲武乡小北汪村农民刘炳的按照技术人员教给的方法,成功地将家里4亩地从预计减产变为实现增产。他告诉记者,从今年2月份开始,每到需要浇水、施肥、打药等时期,技术人员都会过来手把手进行指导。

    前一阵子持续阴雨天气,小麦白粉病严重。技术人员将营养药免费发放给农民,并告知用量和方法。刘炳的说,从五月份开始,连喷三次后,小麦白粉病症状果真得以缓解。

    有了好政策,还要靠科技。在应对持续低温灾害这场战役中,农业科技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关键时刻,农业部组织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的近千名专家深入一线、调研灾情、研究对策,提出了应对新思路:往年春管要强调“控旺”,今年相反要“促壮”;去年大旱之年主抓“水”,今年冷冬之年主抓“肥”……

    他们分品种、分区域、分农时制定生产技术方案,加大病虫监测调查力度和频度,及时将防控技术送到农民手中,为各级农业部门指导农民进行夏粮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我在小麦收获的6月7日至15日,从南阳市到鹤壁市沿途进行了调查。农民普遍反映说,今年的‘谷重’,一袋小麦比去年重10来斤。”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说。

    据专家组对全国11个小麦主产省的调查,今年小麦平均千粒重达到39.6克,比去年增加0.2克。可以说,今年小麦灌浆是近年来最好的一年,粒重也是最高的一年。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近年来,我国培育、推广了一批优良品种,使良种覆盖率达到了95%以上;国家对小麦生产实行良种补贴全覆盖,调动了农民使用良种的积极性。

    病虫害是小麦生产的重要威胁。近年来,威胁小麦生产的主要病虫害特别是今年偏重发生的小麦赤霉病和吸浆虫等得到全部监测,结合低毒高效农药的推广和使用,大大减轻了小麦生产的损失。

    占全年粮食产量1/4的夏粮丰收标志着我国今年粮食生产有了一个良好开局。专家们指出,实现全年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关键还要看早稻和秋粮。

    今年的干旱和低温灾害再次表明,异常的气候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靠天吃饭”的整体局面仍没有根本改变。“千方百计保持粮食产量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的全年粮食生产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夏粮丰收进一步坚定了我们抓好秋粮生产、夺取全年粮食好收成的信心。”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说,“当前正值‘三夏’生产的关键时期,针对今年夏种普遍推迟的特殊情况,我们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抢抓农时,为夺取秋粮好收成打下基础。”

 
 
 相关链接
· 2010年我国夏粮丰收已成定局 总产将超2460亿斤
· 河南:抓好当前麦田管理工作 努力夺取夏粮丰收
· 夏粮攻坚战:安徽掀起田管高潮力夺夏粮丰收
· 农业部部长:迅速掀起春耕热潮努力争取夏粮丰收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