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 政协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22日下午、23日上午和24日上午举行了三次专题分组讨论。常委会组成人员围绕编制“十二五”规划积极建言献策。
这次常委会议议题下设六个专题,一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夯实“三农”基础,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三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进步;四是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五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六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常委会组成人员紧紧围绕会议的六个专题,抓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综合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常委们认为,“十一五”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我国立足扩大内需保增长,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但是,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经济运行中的新老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主要表现在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还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凸显,保障和改善民生领域问题还需切实加快步伐等。
常委们提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面对新的形势,要抓住机遇,迎难而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十二五”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时期,“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为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常委们建议,要加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促进经济增长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发展现代高端高效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提高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力促进就业,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采取有力措施缩小城乡、区域和贫富差距。要大力推进节能减排,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对民族地区的发展给予高度关注和更多倾斜,增强民族地区发展内生动力,促进民族地区民生改善和社会发展。要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优化出口结构,改革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有序引导和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刚、杜青林、白立忱、陈奎元、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李兆焯、黄孟复、董建华、张梅颖、张榕明、钱运录、孙家正、李金华、万钢、厉无畏、罗富和、陈宗兴、王志珍、何厚铧分别参加了专题分组讨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应邀到会听取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