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乌鲁木齐6月26日电(记者 关俏俏)“水资源、水环境是新疆生态环境的核心,结构性缺水是新疆水循环过程、水资源安全问题的根本。”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昌明6月26日在乌鲁木齐这样表示。
26日,“第三届干旱区生态水文过程与环境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市举行。中国科学院有关院士与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著名大学的15位学者,就全球气候变化对新疆水资源影响以及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受损生态系统重建与恢复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这些专家还将深入天山冰川站、塔里木河流域、开都-孔雀河流域进行实地考察,对新疆干旱区应对气候变化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脆弱区环境保护提出对策。
新疆地处亚洲腹地,属典型干旱区。从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山脉中夹着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连绵的雪岭、林立的冰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冰川,是天然的“固体水库”。而中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在中国最大的沙漠、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孕育出一条“绿色走廊”,曾被誉为“生命之河”“母亲之河”。一旦气候变化导致融化的雪水匮乏,将严重影响塔里木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