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武汉6月27日电(记者杨希伟、沈翀)记者从长江水文局了解到,经过5年的建设,长江流域已有135个水文站点实现报汛自动化。这意味着这些站点的全部水位、雨量数据都能实现自记及固态存贮,在半小时内自动传输至国家防总。
这135个自动报汛站点呈带状分布在从川藏高原到上海浦东的5000公里江面上。长江委水文局介绍,自动化报汛从2005年开始实施,统计数字表明,自动报汛站20分钟到达流域水情中心的到报率为99%,30分钟到达国家防总的到报率为99%,准确率也达到99%。报汛自动化的成功实施和稳定运行为保障防洪安全提供了可靠的支撑。
长江水文局局长王俊说,从近几年的实践经验看,以网络平台技术为支撑的报汛自动化有三大突出优点:一是时效快,即水情信息直接从自动采集进入自动传输流程,节省了人工观测、报文拟定、报文校核等大量中间环节所需的时间;二是差错率低,自动报汛的各个环节均不需人工干预,减少了出错机会;三是效率高,计算机网络自动化通信使水文信息的通信传输和处理能力大幅提高,水情信息及时可靠,且水情预报精度得到提升,可为防汛决策及洪水的风险调度提供科学依据。
在今年汛期,自动报汛站点围绕两湖水情随时加密,及时传输,对防汛部门准确掌握水情雨情,科学调度提供了精确的数据。与此同时,2007年起长江自动报汛系统还与三峡梯级调度积极配合,互为补充,互为备份,共同为长江中下游防洪抗旱起到了重要作用。
据了解,在历次长江大洪水中,长江水文局都能不辱使命,起到“尖兵”和“耳目”作用。但这些成绩的取得,基本上是“人海战术”和夜以继日苦干的结果。尤其是出现大洪水时,为满足报汛要求,一个水位站往往要好几个测报人员连续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