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推动宁夏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关键环节。
一、着眼长远,深刻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
从增强西部经济抗风险能力的现实需要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来,广大西部地区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经济总量、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但总的看来,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发展层次低、经济内生动力弱等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宁夏本已存在的结构不合理、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要在未来竞争中变被动为主动,宁夏必须全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强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引进外部要素,着力聚集资源、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在转变方式、调整结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抢占一席之地,才能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从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客观形势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西部地区普遍生态脆弱,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尤为突出。宁夏矿产资源尤其是能源资源相对富集,产业结构的耗能特征明显。虽然近几年不断加大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生态治理的力度,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明显下降,但资源环境问题依然突出,任务十分艰巨。必须下大气力,更加积极主动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以较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实现更长时间、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
从增进民生福祉的根本宗旨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干净水、新鲜空气、优美环境的期盼越来越高,对理顺居民收入分配等方面的诉求也越来越多。我们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切实把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各族群众生活得更加富裕、更有尊严,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
二、立足区情,探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思路
加快转变宁夏经济发展方式,根本的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立场、观点、方法,统筹近与远、大与小、量与质、内与外的对立统一关系,进行战略思维,强化系统推动,坚持以大开发促进大转变,以大转变推动大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轨道。
统筹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宁夏发展相对滞后,必须抢抓西部大开发的新机遇,找准在全国发展中的定位、西部开发中的站位和宁夏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目标,着力建设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聚集区、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示范区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真正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承东启西的重要支点作用,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作贡献。宁夏南北发展不平衡,南部地区特别是山区,自然环境、发展基础等都比较差,要坚持山川共济,加快生态移民、劳务移民、教育移民步伐,增强山区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缩小南北差距,统筹南北发展。宁夏城市化率低、城乡差距大,必须以加快推进城市化为突破点,进一步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不断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探索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政策措施,促进城乡协调互动发展。
统筹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促进生态友好发展。良好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宁夏生态建设承担着打造祖国西部重要生态屏障的使命,面临着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历史转折,必须牢固树立保护好环境的理念,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以全国节水型示范省区和防沙治沙示范省区建设为抓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始终坚持发展工业不占用基本农田、不增加黄河取水量、不突破环境容量,坚决杜绝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现象,坚决杜绝高耗资源、严重浪费的现象,坚决杜绝急功近利、“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现象,做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统一。
统筹经济与民生的关系,促进和谐发展。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改善民生是发展的目的,发展是改善民生的基础。以大转变促进大发展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在大开发中推动民生大改善也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要坚持民生指数与经济增长挂钩、民生水平与发展同步,在高度重视经济发展,提高地方经济实力的同时,大力发展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事业,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通过持之以恒地实施民生计划,让人民群众在经济发展中普遍得到更多实惠,不断提高居民幸福指数,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投身发展、建设宁夏的热情。
三、真抓实干,在大胆实践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要紧紧围绕提高发展质量这条主线,脚踏实地,勇于实践,真正在“加快”上务真功、在“转变”上动真格、在“发展”上求实效,切实提高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从根本上保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要提升投资和消费质量,在扩大内需中促转变。在新一轮开发中,既要注重扩大需求总量,又要注重改善需求结构;既要坚持投资拉动和项目带动、努力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又要高度重视扩大消费、努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明确投资方向,突出投资重点,切实推进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产业项目和民生工程建设,以更优的投资结构打造更好的经济结构。着眼于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持续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收入。
要提升优势产业发展质量,在培育内生动力中促转变。建设富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是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关键所在,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性核心问题。要着眼于提升产业质量,把加快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新型工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新增长点的产业体系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举措,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突出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积极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特别是抓好综合物流、信息服务、现代金融等产业,强化金融支撑,提高配套能力;加快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特别是抓好特色旅游、中介咨询、家政服务等产业,提升幸福指数;着力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业,特别是科技、信息、流通服务等,不断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快构架充满活力、特色鲜明、布局合理、优势互补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要提升城市化质量,在城乡统筹、山川共济中促转变。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突出表现为城市化步伐滞后,带动力不强。就宁夏而言,要坚持整个区域的一体化协调发展,建设宁夏沿黄河城市带、奋力打造黄河金岸,带动产业聚集、人口集中、城乡统筹、山川协调。以黄河金岸为主轴,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施城乡规划编制、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区域市场、生态建设和市政服务一体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间均衡配置,逐步形成银川区域中心城市、四个地区性中心城市和县城、小城镇相互依托、协调发展的城乡布局结构。加大山川共济、南北统筹力度,实施教育移民、劳务移民、生态移民,使贫困群众走出大山、融入城市;继续建好固原市及山区各县城,切实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使当地资源环境得以休养生息、人民群众脱贫致富。
要提升对外开放质量,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中促转变。西部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水平,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更好地利用全球生产要素和市场。宁夏具有回汉各族人民亲如一家的民族团结优势和西部偏东、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要在巩固与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的同时,重点扩大面向穆斯林国家和地区的开放,把宁夏建成西部内陆对外开放的战略高地,打造成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经济贸易交流合作的高效平台。积极推动自主品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着力扩大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外销。加快调整利用外资结构,鼓励和引导外商投资现代农业、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等,提高外资利用水平。高水平筹办首届中阿经贸论坛,继续办好宁洽会、园博会、世界防沙治沙大会等国际性节会,争取穆斯林国家在银川设立领事馆。
要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在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中促转变。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必须坚持把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改善社会民生作为持久动力来抓。始终把民生计划作为第一品牌打造,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薄弱地区倾斜。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发展文化产业。积极稳妥地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继续实施积极的创业就业政策,健全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各类培训指导,再掀全民创业新高潮。加快制度整合,逐步实现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和城乡衔接。加强基本公益性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广泛提供养老、体育健身、文化娱乐、心理疏导等社会服务,切实提高民生幸福指数。
要提升调控和管理质量,在改革创新中促转变。一方面,要突出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财税和金融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快制定和完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规划、目标任务和具体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工作导向、政策措施和考核体系。另一方面,要突出科技创新。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积极组织出台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围绕能源、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环保等重点产业,加强与兄弟省区、国家部委、国际科研教学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建设国家与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和技术中心,加快推进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攻坚关键共性技术,着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靠科技支撑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作者: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