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如果要探寻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之路,应该到甘肃来,到平凉来。这里面临的城乡鸿沟、资源开发、生态困境、经济转型等许多问题,既是西部式烦恼,也是全国性难题。
令人欣喜的是,自从被中央确定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市以来,平凉市在为自己找出路的同时,也为西部欠发达地区摸索出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如今,这座泾水河畔的古城,呈现出一派生机。
扎下致富之根
浇灌统筹之花
和西部众多地方一样,城乡二元结构问题长期困扰着平凉市,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特别是平凉农业人口占85%、贫困面达26.2%,农民富不起来,没有物质基础,城乡统筹就是一句空话。对此,平凉想了很多办法,最终将破解难题的钥匙对准了产业富民。
一个产业是“平凉金果”,一个产业是“平凉红牛”。去年,“平凉金果”年总产量达到76万吨,相当于给全国每人生产了一斤多苹果。“苹果之乡”静宁县是甘肃果品第一县,去年全县人均收入达到6000多元,其中85%收入来自果园。“现在村里农用车全面普及,家用小轿车也有128辆。”村党支部书记程随兴自豪地说。
“平凉红牛”在国家商标局成功注册了我国唯一的活牛类证明商标。2009年全市肉牛饲养量和出栏量分别达到100.3万头和33.4万头,活牛出口规模达到6000多头,优质牛肉供不应求。
牛产业、果产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链条,涌现了一批重点龙头企业。百兴集团福利制革厂已成为西北最大的鞋面革生产企业,跻身全国乡镇企业500强。静宁涌现出西北最大的纸箱生产商,常津果品公司每年收购、贮藏、营销果品1万多吨,带动周边1.2万农民脱贫致富,提高了当地果品产业化、标准化水平。
与此同时,平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也取得突破,城乡社会事业由“厚此薄彼”转为“均衡发展”。近两年,市财政用于三农、民生和社会建设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都在70%以上,全市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70%的村通硬化路,自来水通村率和入户率分别达到83%和68.3%,基本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
要为今朝写华章
不给后代留包袱
平凉既是农业市,也是能源化工基地。作为资源型城市,如何处理发展与环境、与土地的矛盾?当资源耗尽之时,平凉能否别开生面,实现无阵痛转型?
对此,平凉的理念是,要为今朝写华章,不给后代留包袱,纵有万千艰难,也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投资46亿元的崇信电厂,是甘肃“十一五”重点电源建设项目。令人赞叹的是,这个项目不仅没占一寸农民耕地,还多“变”出了62亩良田。原来,中国水利水电集团与崇信县达成共识:向滩涂要地。而后,电厂投资1200多万元,按百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对芮河过境电厂段河道进行治理,就此开发了大片滩涂地,除去电厂建设用地,还多开发耕地62亩,同时保护良田1590多亩。
平凉海螺干法水泥生产线也是一个“多赢”项目。该项目由安徽海螺集团投资15亿元建设,采用了世界先进技术。选址时,投资方看中泾河川的上千亩好地。平凉市和海螺集团再三斟酌,两易图纸,最终把厂址移到了崆峒区峡门沟。利用这里的荒山建厂,既可减轻对群众生活的影响,又可节约良田。
和海螺一样,该市新世纪建材公司也入驻了峡门沟,并一举解决了困扰当地多年的环境污染问题。这条10多公里长的山沟,土窑烧制石灰有百余年历史,最多时有120多座土立窑,常年烟尘滚滚,遮天蔽日,又被称为“狼烟沟”。面对污染困局,平凉市果断关停土立窑,由新世纪建材公司建起了3座环保节能石灰生产线,其中一座由关停的窑主参股建设。这种充分考虑群众利益的措施,使产业发展了,也解决了污染难题。
在平凉,循环经济理念深入人心,资源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西部煤都”华亭的工业园区,有20多家企业在延伸着煤炭产业链。其中,60万吨煤制甲醇项目是甘肃大型煤化工项目的开篇之作。项目年内建成后,年可转化煤180万吨,煤的效益成倍增加。同时,许多“放错地方的资源”被人们重新认识和利用。甘肃第一个绿色节能环保电厂——华亭发电厂,就是利用煤矸石为燃料发电。而且,煤矸石废渣制砖,制砖不用土、烧砖不用煤,一举多得。
正因如此,大力开发煤炭资源的平凉,依然保持了良好生态,森林覆盖达到22.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近10个百分点,平凉城区空气质量连续三年优良率达91%以上。
整顿干部作风
保障科学发展
“发展的任务这么重,咋还搞这套‘虚’的?”去年7月起,当平凉市委决心整顿干部作风的时候,有些干部心里如此犯嘀咕。然而,作风建设的实效,让这些“持不同政见者”心悦诚服。
干部作风整顿从治理慢、混、散、满、浮、懒、庸、差8个方面入手。 平凉市建立了作风建设的“倒逼机制”,把评判的尺子、标准交给群众,由群众对机关工作全程监督。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平凉23个有执法执纪职能的市直部门“一把手”走进直播间,与受众互动交流,现场答复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各级领导班子先后召开了560多次群众代表座谈会,听取群众意见,还发放1万多份“万人评机关、万人评干部”调查问卷和测评问卷,让群众打分。
动真碰硬是整顿作风的关键。这次作风整治活动,平凉市不安排专题学习,不抄读书笔记,不写心得体会,不发工作简报,而是直奔主题,见人见事,什么问题突出就集中解决什么问题。近一年来,平凉市先后对多个部门的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对66个单位和56名个人通报批评,对80多名干部进行了党纪处理和诫勉谈话,对3起涉农资金违法违纪案件进行查处,7名责任人受到党政纪处分,极大地鞭策了广大干部。“以前有事派任务,现在大家抢着干,什么任务都能按时保质完成。”什字镇镇长谢瑞峰感慨地说。(记者 林治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