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宁7月4日电(记者 吴小康)在广西崇左市天等县驮堪乡康屯,一座座白色的楼房与青山绿树相辉映,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然而8年前,这个屯的村民们还深受石漠化之苦,通过这些年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村民们走出了一条致富新路。
石漠化是一种岩石裸露、具有类似荒漠化的土地退化现象,主要由石灰岩岩溶山区脆弱的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而形成。
广西石漠化面积达到2.38万平方公里,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为1.87万平方公里。调查显示,广西岩溶地区平均每年受洪水淹没的耕地达3.4万公顷,粮食减产2.56亿公斤;因水土流失和石漠化被迫弃耕的农田已达0.8万公顷,岩溶地区饮水不安全人数达440多万人。
为治理石漠化,2002年,驮堪乡大石山区建立起生态综合治理试验区。这个总面积1233公顷,包括3个行政村13个自然屯、人口3769人的试验区通过逐步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生态能源、高效农业等综合治理,森林覆盖率由之前的20.8%提高到现在的81.9%,人均纯收入也由2001年的680元增至2009年的2000多元。
广西田林县石漠化面积26949公顷,占全县国土面积10%。其中,极强度石漠化面积2644.8公顷,涉及人口10多万人。
多年来,田林县通过采取异地搬迁安置、发展沼气和改燃节柴、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等综合治理措施,大石山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得以提高。目前,全县每年种植生态林5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2.7%;以竹子为代表的经济林已达到17万亩规模,绿色生态产业初见端倪。田林县还结合“山上竹海,山下蔗海”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将争取到的国家扶持资金作为竹子育苗经费,免费为群众发放竹苗约600万株,除免费为群众提供技术指导,还采取为竹子种植大户免费提供肥料等措施,调动群众种竹积极性,推动竹子产业的发展。
为治理石漠化,上世纪80年代以来,广西凤山县先后探索了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建地头水柜等多种措施。经多年探索,凤山县发现核桃是石山地区治理石漠化最好的树种。
骆尚球是广西凤山县中亭乡柏林村的农民,2001年开始他先后在石漠化严重的山头种上了38亩核桃树。“以前是在山上种玉米,一亩地只能有100元左右的收入;现在全部种上了核桃树,进入丰产期后每亩可以收获2000多元。”骆尚球说,“再过几年我的核桃都结果的时候,每年会有七八万元收入。”
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马飚介绍,经过长期实践,广西总结出石漠化治理的“十字经”,即“封、退、种、沼、节、柜、异、输、加、养”,通过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造林绿化、修建沼气池和水柜、异地安置等方式治理石漠化。截至今年5月底,广西在岩溶地区已累计进行封山育林240多万公顷,人工造林50万公顷,对220条小流域进行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万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