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7月9日电(新华社记者 周婷玉)暴雨、洪水、高温——近两个月来,南方洪水灾区气候经历这样的反复循环,使得灾区卫生防疫工作“火上浇油”。
目前灾区的防疫形势如何?灾后防疫面临怎样的挑战?卫生防疫能否通过洪水后的高温“烤”验?就此卫生部应急办主任梁万年9日接受了记者专访。
灾区无“大疫” 防疫面临多重挑战
“目前灾区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总体平稳,水灾相关的肠道传染病、钩体病、血吸虫病等也无异常变化。未发现重大传染病疫情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对记者,梁万年首先介绍了他前几天在南方灾区巡查的结论。
7月4日至8日,南方灾区正“浸”在洪水和连续多日的高温中,梁万年率领多位中国疾控中心的专家,巡查了江西、湖南等省的灾后防疫工作。
“目前灾区防疫工作已达到既定目标。”梁万年说,专家评估的皮肤系统、呼吸系统、肠道系统以及钩体病、血吸虫病等重点疾病发病情况都比较正常,但灾区卫生防疫依然面临挑战。
一是因为洪水的“占领”,医疗卫生服务开展的空间很小,临时集中安置点的医疗防疫需求剧增和环境卫生条件差,传染病防控形势严峻。
二是夏季气温持续升高,不但导致中暑患者数量上升,而且不利于卫生防疫的开展。食品容易变质,容易导致肠道传染病和食品安全问题。
三是大片民房、校舍和公共设施需要进行消毒,对消杀药品和设备的需求量大,灾区环境卫生治理工作量大。
未雨绸缪 迅速行动
“要抓好卫生防疫工作,确保灾区不发生疫病流行。”这是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防汛抗洪救灾视频会议上向卫生部门下达的铁令。
梁万年说:“这次防汛抗洪过程中,各级政府都把防疫提到很重要的位置,这让我印象深刻,卫生系统的有效预案以及迅速行动的医疗队伍也让我放心和感动。”
早在今年3月,卫生部便与国家防总、国家减灾委、中国气象局等部门一起会商,了解2010年灾情预测和形势分析,研究部署今年洪涝灾害卫生应急工作。
从1998年开始,卫生部就常设了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完善了洪涝、地震、干旱等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每年汛期来临时,各级卫生部门即根据应急预案启动卫生应急响应措施。
今年6月以来,我国南方部分省发生强降雨,国家防总和国家减灾委分别启动防汛二级应急响应和二级救灾应急响应。卫生部也紧急启动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响应机制,要求各地加强药械储备,强化监测报告,做好灾区卫生防疫。
受灾地区卫生系统都高效响应,迅速行动:
江西省救灾防疫卫生应急队24小时待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做好药械、消杀药品等物资的准备。唱凯堤发生决口后,医疗、防疫、卫生监督人员第一时间活跃在居民安置点。
福建省各级卫生系统紧急下派防疫人员,调拨卫生应急物资,派遣省级卫生防疫队赴南平、三明等重灾区指导灾后医疗服务和卫生防疫。同时加强对灾区甲乙类传染病的监测,加强灾区蚊、蝇、鼠密度监测;还组织重灾区县的约4万名儿童进行甲肝疫苗应急接种。
湖南、四川、浙江、贵州、广东、广西等省区也都将卫生防疫工作职责逐级落实,对受灾地区实施灾情、疫情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重点加强洪涝灾害后易发生的各类传染病监测和分析评估工作。
洪涝期间,饮用水和食品受到严重污染,为严防“病从口入”,各地防疫人员深入灾区乡村社区、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等人群聚集区,开展卫生防病、消杀等工作。
截至7月8日,据不完全统计,卫生部门已累计派出卫生应急专业队伍7932支4万余人,救治伤病员9万多人,消杀面积1.4亿平方米,发放防病宣传材料223万份。
据介绍,卫生部从5月开始便对防汛抗旱卫生应急措施准备和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先后派出5个工作组分赴受灾严重省份。“这样可以督促和指导灾区卫生部门全面、有效落实各项医疗和防疫措施,同时还能了解灾区实际工作中的困难和需求,并及时协调给予支持和解决。这也是多年来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行之有效的经验。”梁万年说。
防疫跟进不放松 四大措施应对考验
这几天,南方将迎来又一拨强降雨。“卫生系统要做好应对可能的更为严峻的卫生防疫工作,人员队伍和物资储备都要及时补给到位。”梁万年说。
他表示,卫生部继续与各相关部门以及受灾省份卫生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各地灾情、防汛和救灾应急响应启动情况以及各地卫生应急工作进展。根据灾区需要,协调提供技术专家和卫生应急队伍支持等。据了解,面对挑战,灾区卫生防疫将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加强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救治工作,确保灾区群众和救援人员的健康。
二是加强灾区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及时分析评估,有针对性地完善和落实防控措施,将“大灾之后无大疫”坚持到底。梁万年说,“传染病是一道红杠,防控传染病是优先的重点。”
三是做好食品、饮水卫生监督监测工作,防止食源性和介水传播疾病的暴发、流行。
四是依靠灾区政府和基层组织,广泛发动灾区群众,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灾区环境卫生清理和病媒生物控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