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广州7月11日电(记者王攀 李寒芳)在11日举行的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文化教育专题座谈会上,台湾明新科技大学服务事业管理研究所所长刘宏裕提出了“强化大陆奥运选手和教练赴台交流”的构想。
他说:“此外,两岸也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交流与合作,逐步将体育健康、节能减排等融入体育事业发展,并建构两岸优质的社会文化。”
连日来,和刘宏裕一起,来自两岸文教界的上百名专家学者和专业人士积极为两岸间的文化、体育、教育、新闻等领域的交流扩展与合作深化贡献才智。中国国民党国政基金会教文组召集人李建兴说,自2008年以来,两岸文化、传播及教育学术交流较之以往更热络,“通过这些交流,有助人民的互相了解,建立良性互动,且提升彼此的学术水准,活络两岸的文化产业,对两岸来说均有正面效益。”
在座谈会上,两岸人士均认为,两岸的文化与教育、体育等交流,应以更开放的胸襟、更谦虚的态度,消除体制障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求同存异。
“文化交流的目的,是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联谊会副会长侯湘华说,“我们希望凝聚共识,尽快把建立两岸文化教育合作机制提上议事日程,同时加强产业合作,增强两岸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与会的中台办特邀嘉宾、北京大学教授王登峰认为,目前应尽快实现两岸学历采认,这是涉及两岸学生福祉的大事,也是真正有利于两岸文教交流的关键;其次,应尽快建立中小学教育交流的常态化机制,并完善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合作机制。
“两岸在学校教育中如何共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还存在相当大的空间。展望未来,两岸还应当着手在全球学术圈打造‘中文’标准,为世界发展做出理论贡献。”王登峰说。
在教育领域,李建兴提出,除了积极推动大陆学生赴台和采认大陆高等教育学历,还要就整体教育交流作出系统化的管理规划。
“为了建立两岸教育良好的沟通及协商机制,有必要尽快签订两岸教育交流合作协议,以规范交流范围、知识产权保护等事宜。”李建兴说。
消除各项政策障碍,积极把握两岸文教交流的“机会之窗”,也是两岸专业人士的普遍心声。台湾暨南国际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张钿富说,两岸教育领域的交流已经推向新的历史阶段,未来如何搁置争议,顺势而行,将是深化交流成果的保证。
尽快实现两岸媒体常驻、实现新闻采访常态化,是两岸专业人士关注的另一紧迫课题。“两岸新闻交流亟待‘提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谢国明说,在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格局形成之时,两岸新闻交流却速度慢、步子小,严重滞后于两岸关系发展的良好势头。
台湾“中国电视公司”董事长林圣芬指出,2009年以来,在两岸电影、电视界之间有着非常频密的交流活动,而在新闻交流方面,两岸媒体互设常驻机构则有待继续沟通,创造可以落实的主客观条件。
体育是人类文化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岸人士纷纷建议,要抓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机遇,开创两岸体育交流合作的新局面。参加论坛的中台办特邀嘉宾宋克勤说,在两岸体育界的共同努力下,两岸体育交流总体保持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她建议说,未来两岸应推动群众体育交流,增强两岸同胞体质;同时加强经济体育交流,提升两岸经济水平。
“广州亚运会即将举行,我们愿意继续应台湾方面需求,在赛前训练、交通食宿、后勤服务等方面给予台湾选手和教练以便利和协助。”宋克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