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如何面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
增粗拉长产业链,把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起来,从“原粮大省”向“食品大省”的跨越正在加速;农民在产业链上结成利益共同体,就如同“小舢板”组成了“联合舰队”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黑龙江农产品长期“原字号”出省,农民长年增产不增收,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贫弱。
“千家万户的农业分散经营在千变万化的市场面前,反应总是慢半拍。”黑龙江省农委主任王忠林说,出路只有一个——发展农业产业化,把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起来。
不过,这条产业化之路走起来并不轻松。
从第一产业迈向第二产业,从初加工到深加工,从粮食产品到肉蛋林水奶产品,从“种植+养殖+加工”、“贸易+工业+农业”到“市场+企业+基地”、“名牌+优质+特色”,黑龙江的农业产业化一步步探索,交过学费,也积累了经验,而今正渐入佳境。
1公斤112元!近日,一种产自“稻谷之乡”五常市的有机大米在北京等地的市场上卖出了“天价”,供不应求。
热销的大米,来自中良美裕有机谷物制品有限公司在五常建立的有机水稻基地。
2007年,中良美裕来到五常市民乐乡富胜村的翻身屯和太平屯,和当地农户签下430公顷有机水稻种植订单。去年,太平屯农民合并到翻身屯后,企业投入1800多万元免费为农民盖别墅。节约下来的7万平方米宅基地则作为公司的种植基地和开发第三产业用地。
“三年合作下来,企业凭借品质优良的有机大米在国内高端市场闯出一番天地,稻农们的收入也节节提高,年人均纯收入在万元以上。”企业负责人任占东欣慰地告诉记者。
像中良美裕这样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在黑龙江省已经形成群体。
九三油脂、北大荒米业、飞鹤乳业、大众肉联、大成玉米……一个个在市场上响当当的名号正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家家有项目、人人有活干、天天有收入”——在“中国亚麻之乡”兰西县,依托全国最大的亚麻交易市场,亚麻制品企业发展到300多家。
“农民在炕头上也能赚钱,冬天农闲时一天最多能赚百来元。”康荣乡的亚麻经纪人郝金凤今年获得了国家“五一”劳动奖章。她告诉记者,全县的经纪人已达328名,专业屯发展到85个,带动直接从事亚麻编织的农户达到7万多人,农民人均收入的1/3都来自这一产业。
依靠增粗拉长的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壮大了企业,带富了农民,创造了税源——看好农业产业化的前景,各地招商引资上项目的热情高涨。但市场无形之手反复无常,无形中也锤炼着这条原本脆弱的产业链。
国际糖业巨头英糖公司2007年来到依安县,投资组建了博天糖业公司。3年来,企业已累计投入5.2亿元,购置了大型农机,扩建了依安老糖厂。
然而,因品种与管理的“水土不服”,第一年甜菜试种并不成功。第二年的磨合期又遭遇市场低潮。国际糖价下跌,当地很多糖企关门大吉。博天糖业再次“咬牙”履行了年初与农民商定的订单价格。
转机终于到来。“今年集中的2.66万亩甜菜基地最小的一块也在300亩以上,带动全县的甜菜种植达到28万亩。”博天糖业依安分公司总经理薛建忠对未来信心满满。
从“北大荒”到“北大仓”再到“北大商”,农业产业化展现出美好的前景;农产品加工规模从小到大,加工层次从粗到精,企业实力由弱到强,从“原粮大省”向“食品大省”的跨越正在加速。去年全省食品工业实现主营收入1278.4亿元,实现利税101.5亿元,增长幅度分别是33.7%和51%,在全省各行业位居前列。
如何让农村“旧貌展新颜”?
耕作在广袤的田野上,居住在现代化城镇里。星罗棋布的小城镇成为载体,使农民真正离土不离乡,享受城市生活与文明
长期以来,地广人稀加之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造成了黑龙江省农民逐“地”而居、村屯分散的局面。大量的“地窨子”、“板夹泥”、土坯房,曾是农村建筑的主体。据统计,到2007年全省农村仍有180万户住在泥草房中,占全省农户数的1/3。在偏远村落,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尚且难以通达,享受城市生活更是奢谈。
如何改变农村长期“山河依旧,容颜不改”的局面?
“靠转移支付不是办法,靠进城打工,大城市也容纳不下。根本的出路就是建立起星罗棋布的小城镇,使农民真正地离土不离乡,享受城市生活与文明。”省长栗战书认为,尽管农村城镇化困难重重,但舍此别无他途。
建设小城镇,资金是最大难题。据测算,黑龙江省每个镇的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市场服务体系等建设大致需要1.2亿元。而2009年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仅18亿元,全省要建设100个重点小城镇,摊到每个小城镇不到190万元。
不等不靠,自己先干起来。近年来,黑龙江省把小城镇建设与农垦、林场改革结合起来,抢抓国家支持保障性住户建设的政策机遇,把泥草房改造、危旧房改造、棚户区改造、廉租房建设等支持资金“攥成拳头”,为小城镇建设添翼加力。
垦区推进“撤队建区”,重新布局城镇体系。仅2009年就有499个居民点从北大荒的版图上消失、9.3万户农场职工圆了进城梦,复垦耕地9346公顷,相当于又增加一个中小型农场。今年,还将撤并500多个居民点,到2012年农垦城镇化率将达到80%以上。
初夏时节,穿行三江平原拔地而起的农垦小城镇群,犹如漫步北国江南:造型别致的公寓楼,绿树环绕;清幽雅致的公园绿地,鸟语花香,景色宜人;功能完备的文化广场,欢歌笑语,老少咸乐。
这样的场景同样在林区展现。
森工林区根据所属23个林业局的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确定了发展旅游、加工、商贸等多种类型小城镇。今明两年将撤并188个林场(所),使4.4万户、12万林区分散居住人口向中心林场集中。完成这项工作,每年还将直接减少森林资源消耗18.9万立方米,相当于一个中等林业局一年的木材产量。
在地方,“撤并自然屯,建设中心村,壮大小城镇”成为普遍的实践。
今年84岁高龄的袁明德老人,一辈子生活在依安县依龙镇丰林村,直到去年还住在土坯房中。
2009年初,该村组织农民就全村泥草房改造问题展开大讨论,一致同意撤并5个自然屯,组建一个中心村,腾出1200亩老宅基地进行复垦。
农民自筹、财政扶持、部门帮建、金融贷款……在原村场院40亩地基上,当年就建起了4栋5层农民公寓。
2009年12月,全村244户、1320口人敲锣打鼓搬进农民公寓。村里还建成了日产沼气10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气池,用循环经济服务村民新生活。袁大爷花6万元搬进了83平方米的新楼房,自来水、燃气直接入户,“再不受土坯房掏灰、抹泥的那个罪了!”
“洗脚上楼”的农民与土地的联系较之以往松动许多,但如果仅是农民“归大堆”住楼房,则显然与城镇化的真正目的相去甚远。
可喜的是,丰林村正在发生“聚变”,各种专业合作社迅速崛起,各类产业要素加速整合,第三产业迅速崛起,包括5家饭店和3家超市在内的10多家企业已吸纳众多劳动力。
目前,丰林村民一半收入来自养牛,种地收入只占不足两成。
同样是这些“农村人”,在新的生产关系调整下,创造出的生产效率和产值却今非昔比。
同样是这些“农村人”,搬进楼房,开车种田,生产、生活方式之变天翻地覆。
“耕作在广袤的田野上,居住在现代化城镇里”——几代人的梦想,在黑龙江广袤的农村正在成为现实。
如何尽快缩小城乡差别?
依托农垦、森工、油城、矿区、旅游景区等“十大载体”,突破区域经济思维和体制隔膜开展合作共建,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自由流动,推进城乡一体化
2007年,黑龙江省县域经济比重占GDP不到37%,低于全国近20个百分点。大部分县(市)要靠转移支付过日子。与此同时,省内城乡差别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4倍;城乡居民享有的教育、卫生等公共资源,差距则更大。
差距如何缩小?中央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但以城带乡,必须要有带得动的能力;以工补农,必须要有补得起的实力。在县域经济和地方工业“力有不逮”的情形下,如何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
黑龙江省的决策者们创新思维,把目光投射到省境内的垦区、油区、矿区、林区——
这些虽是相对独立的经济系统,但都与县(市)相邻相伴。垦区113个国有农牧场、100多个农垦小城镇,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全省74个县(市、区)中;40个森工林业局、25个国家一类口岸也与乡村毗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决定了合作共建的可能性。
这是黑龙江的特点,也是优势。如何把优势发挥出来?省委书记吉炳轩多次亲自带队调研,思路也日渐清晰:“只有突破千百年来画地为牢的区域经济思维,突破现有行政区划的体制隔膜,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跨区域、跨系统流动,才能尽快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2010年,省委作出了依托农垦、森工、油城、矿区、口岸、交通枢纽、重点旅游景区、龙头企业、经济较发达的乡村、现有县城和经济文化有一定基础的乡镇等“十个载体”,因地制宜地发展类型多样、功能完备、各具特色的小城镇,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决策。
受益于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黑龙江垦区一马当先。据统计,2009年,垦区与地方共建学校34所,互免借读费就近入学的学校达90所,农村到农场就近入学人数达两万多人;共建医院10所,医保定点医院44所,农村和地方到垦区就医达6万多人。45%以上的毗邻场县或交叉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实现共享。
林区也不甘示弱。穆棱市与森工绥阳林业局合作,通过招商引资发展风电项目,年上网电量达1亿多度。绥棱县与绥棱林业局联手招商,共同建设木材加工园区,目前在园区落户的木材加工厂已达200多家。
眼下,五大连池风景区借着“申遗”的东风,加快旅游名镇建设步伐。随着五大连池飞机场、40万吨矿泉水开发项目、火山博物馆等重点建设项目纷纷落地,全国各地的投资置业者纷至沓来。
“把分散的景区景点连接起来,把落后的基础设施完善起来,把欠缺的服务功能健全起来,把薄弱的承载能力强化起来。”省旅游局长薄喜如说,包括五大连池、镜泊湖、亚布力在内的12个旅游名镇建设已全面启动,未来对周边村屯的带动不可限量。
然而,突破深层次的体制壁垒,确非一日之功。
在北安市,赵光镇与赵光农场连成一片,双方近年在道路、住房、供热、供暖和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做到了“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令”。
亲密如此,但无形的壁垒仍然存在。
去年整村迁入赵光镇的东丰村,村民分批搬进新建的村民公寓,劳动力进入镇北工业区九三油脂等企业打工,收入不愁。
但村民们盼的是与镇上居民甚至是农场职工无差别的户籍以及社会保障。这些刚刚破题的身份迷思,让村民们挥之不去。
北安市市委书记姜福认为,目前市民的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保资金均由地方财政承担,大量农民进入城镇社区,他们要求转变身份享受市民同等待遇,但地方财力捉襟见肘。另外,融为一体的城镇面临物权产权、利益分配、投入机制、管理体制等问题,都需要制度探索。
农村改革的好局面等不来。相比生产力层面的问题,机制体制的调整,更需要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6月底,农垦九三分局与嫩江县各对口部门负责人连续开了几天会,就双山镇与九三局直、科洛镇与山河农场“小城镇建设试点”面临的社会事业并轨难题,一项一项深入磋商;
在五大连池风景区,“申遗”“百日攻坚”进入倒计时, 2877户7307人的生态移民及3万亩的大退耕,考验着风景区管委会与域内农场、部队的智慧与担当。
思想解放春风拂过,创新思维结出硕果。一批“工业重镇”、“商贸大镇”、“边贸强镇”、“旅游名镇”雏形初现,与以往封闭式的村镇发展模式不同,这些小城镇在社会化大生产中找定位、整资源、谋出路,日益显现出对周边农村强大而持久的牵动力。
“要通过合作共建把这些城镇打造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农副产品流通的‘大集市’,农民走向市场的‘桥头堡’,主导产业发展的‘聚集地’。”吉炳轩说,坚持这条路走下去,黑龙江省的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一定能早日实现!(人民日报记者刘磊、汪波、曹红涛、刘毅、何炜、袁泉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