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7月28日电(记者许晓青、仇逸)一座拥有约2000万人口的城市,一片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吸引了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会聚,3个月里有近3500万人次到访参观,平均每天入园人数相当于一个中等县城的规模。尽管最高气温已上探37摄氏度,游客在园停留平均超过10小时,人均参观场馆数量超过6个,但一切仍是井然有序。
春暖花开的5月,一届综合类世界博览会首次来到中国。大场馆、大客流与城市交通、天气变化等不确定因素相互叠加,令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充满压力和挑战。3个月过去,上海世博会顺利完成了从筹办到举办、从集中办博到常态运行的过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说:“世博会虽然开局良好,运转有序,但是‘行百里者半九十’,只有184天都平安有序,世博会成功、精彩、难忘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正在变得越来越好”
“正在变得越来越好。”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前不久在上海考察时,称赞上海世博会的运行取得了很大成功。
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7月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参观者对世博园区运行管理的评分有较大提升,满意分已升至76.64。世博会的美誉度也不断提高,87.2%的参观者认为世博会“值得参观”。
自4月20日上海世博会园区试运行至今,园区已累计安检4000万人次,27万辆车(次)从各出入口通过,各类重大活动已举行近9000场。迄今,上海世博会参观人数已连续23天每天超过40万。
骄阳下的世博园,遮阳伞、电风扇、巨型冰块、喷雾降温装置一齐上阵,尽管热门馆的排队时常大多在2至3小时,排队的人群个个汗流浃背,但脸上却充满期待。
沙特馆的“5小时排队区”已成一道富有人情味的风景。在这里,渴了有志愿者帮助汲取免费直饮水,饿了流动售餐车随到随点,中途“内急”需短时退场,还可领到“临时离开卡”。
而今在参观者眼中,世博园5大片区的大小展馆,可谓不分伯仲、各有千秋。每日,参观展览、集纳馆章、交换徽章、观看演出、享受美食……数十万游客在世博园里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团结就是力量。过去3个月,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中央各部委、各省区市的共同支持下,在上海世博会组委会、执委会的周密部署下,世博会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开幕以来,安保、运营、外事、接待、宣传五个指挥部各司其职、协同配合,克服重重困难,顺利推进各项参展、参观工作。
因为从来没有办博经验,3个月来世博园里20万办博大军坚持“摸着石头过河”,从实践中学,从最初“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日程表,一步步过渡到常态化的轮班工作制。园区内8000多名共产党员,通过党建联建,成为冲锋陷阵的中坚力量。
7月末,作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东道主,伦敦市副市长理查德·巴恩斯前来上海世博会“取经”。他赞叹:“如此庞大的客流、如此众多的场馆,主办方对局面的掌控能力是惊人的,在安全保障、排队管理、票务销售等方面,都值得2年后的伦敦奥运会学习。”
以人为本 实事求是
100天前,上海世博会试运行初期一些忙乱的场景至今还在许多人的记忆中。不少人担心:时间还来得及吗?主办方能应付得了吗?
“可以用‘非常不容易’来形容。”作为试运行首日澳大利亚馆的第一名游客,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作家王周生还记得4月20日当天自己在世博园内“走到哪里都紧张”的窘况。
王周生说,一个月后,当自己再次走进世博园时,眼前的一切确实有了改观,“一个拥有约2000万人口的大城市,现在每天能较平稳地迎来送往约40万的世博客流,确实不容易。”
人们大多还记得,世博会试运行初期,主办方殚精竭虑只为应对20万客流的排队参观;1个多月后,当世博会单日50万以上的大客流多次出现时,主办方已能运筹帷幄了。
细节决定成败。世博会进程行将过半,世博园里每天都在“变”。变化本身究竟蕴藏着哪些真谛?中共上海市第九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总结出“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八字原则。
世博园里充满着“大与小、冷与热、快与慢、多与少”的辩证法。洛塞泰斯赞赏,上海世博会组织者根据每天情况,通过学习和总结,不断改进工作,提高运行效率。
广开言路、广纳良方是世博会主办方的工作秘诀。开幕之初,一名泰国华侨建议,希望主办方尽快在沙特馆外增加遮阳棚,为园区主干道增加电瓶车。一位台湾游客则呼吁在排队围栏上系垃圾袋,以防止垃圾落地。没多久,他们的建议逐一成为现实。
中国馆这座充满吸引力的“东方之冠”最近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7月1日馆内新增了直饮水设备;7月中旬起,在9米平台排队区新增了一台小型演出;7月25日中国馆开始向游客发放造型优美的导览图。
“参观中国馆变得更加轻松有趣了。”中国馆常务副馆长、世博局中国馆部部长钱之广说,“可以相信,通过不断听取游客意见,不断向各参展方学习,中国馆的各项工作将一天比一天好,每一天都比前一天有进步。”
“变化”从最细小处累积,积少成多,于是有了这样一串数字:世博园公共场所的凳椅接近10万张,这意味着每天园内约有四分之一游客可以同时“坐享”世博;排队硬隔离栏累计超过3万米,长度与一个女子马拉松赛程相仿;园内遮阳棚已超过2万平方米,好比新建一座“城市足迹馆”的遮阳面积。
“变化”也来自馆与馆、人与人之间的一次次磨合。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如何同舟共济?这是上海世博会的最大难题之一。
世博会开幕后,通过各种会议会晤机制,东道主与参展方之间,从各持己见难以沟通的初步磨合期,逐步进入了彼此理解、相互体谅的融合期。比如,如何平衡浦东浦西的客流,曾是开园之初的一大困扰。在德国馆的启发下,世博园区酝酿出“东西联动”的新招;而当盖章引发的人潮过于稠密时,一些外国场馆又及时呼吁“降温”,采取了“冷处理”。
“过去3个月,东道主与全体参展方同心协力、友好合作,人们听到的埋怨越来越少,包容越来越多,相互适应对方的习惯和文化,过程非常迅速。”3个月里已巡视世博会近五分之四场馆的上海世博会执委会副主任周汉民说。
善始善终 为了更好
如果说,世博会是中国向世界学习的“大课堂”,如今“课程”行将过半,主办方还将迎接“大考”。
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上海市长韩正说,及时总结前3个月的经验,不自满、不松劲、不懈怠,将有利于在未来3个月中,全力以赴、扎实推进各项办博工作。
未雨绸缪。今后3个月,上海还将持续一段高温,台风或将来临,大客流与晴热多雨等因素的叠加,仍是世博会的重大挑战。世博会主办方已将继续做好预警预案工作,改进参展、参观条件,健全园区各方协商机制,进一步改善服务质量等列入工作重点。
专家指出,世博会的前半程带给人们众多启迪,归根结底包含着这样一个道理——举全国之力,集世界智慧。正是因为有了人民的热情、全国的支持、世界的呼应,世博会才变得更加美好。
世博智慧来自人民。热情的上海市民经常在街头和公交车上为外地游客指路。一名年轻的上海地铁四号线员工,一人就手绘了六份世博攻略图。世博志愿者“小白菜”人人都是“点子王”。随着每两周的轮换,“小白菜”的睿智集纳起来,化成一幅幅指示牌、一段段广播录音,每天帮助游客。
世博智慧来自全国各省区市。世博会开幕后,山东馆每月定期举办专家座谈会,从展览展示、运营安全以及“后世博效应”等展开深入研讨。河北馆努力拓展本省与外国国家馆的文化联谊活动,将京剧、河北梆子、民乐等“直送”奥地利馆。7月23日,青海玉树地震发生百日之际,当地人民在三江源采集活水,遥祝世博会顺利平安。
世博智慧来自世界。世博会占地6000平方米的10多座“大馆”纷纷成为焦点。“联合国馆就是一处创造和谐与理解,增进各国间文化交流的场所。”联合国助理秘书长、世博会联合国展区总代表贝楠这样说。3个月来,联合国馆的论坛已成为一个汇聚全球各方建议的“大智库”,内容涉及难民问题、环保和气候变化问题、人口问题等。
巴基斯坦展区副总代表阿卜杜勒·瓦希德每天至少要花1个小时,亲自与前来参观的游客面对面沟通,倾听意见以改进展馆服务。
“在世博园,我感受到了一个伟大文明古国的力量。”希腊馆馆长斯库拉基斯说。
世博会汇聚了世界的声音和艺术。过去3个月,在成功举办的4场世博主题论坛上,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知名人士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传承、科技进步、环境保护、信息化等出谋划策。园内已累计举办的逾万场文化演艺活动,令这场多元文化交融的盛宴,直抵人心。
人们可以相信——
未来3个月,世博东道主将再接再厉、善始善终,踏踏实实履行好中国对世界的承诺。
未来3个月,世博会这个“大课堂”将继续伴随着人们相互学习中,与世博会共成长。
未来3个月,世博园将进一步呈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深刻内涵。


7月25日,游客在世博园泰国馆前排队入馆。据上海世博会官网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当日13时30分,世博园累计参观人数达到3218.08万,突破3200万。新华社记者侯德强摄
高温难挡热情:上海世博会参观者突破3000万人次
新华社上海7月21日电(记者 陈云富)21日上午,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累计参观者突破了3000万人次,有关方面提醒,随着梅雨季节的结束,高温天气将持续来临,游客参观世博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注意健康与安全。
上海世博会自5月1日开园后,世博园区运行总体平稳有序,海内外游客参观意愿不断增强。6月5日中午11时28分,世博会累计参观者突破1000万人次,用时36天。此后仅23天,6月28日上午10时13分,累计参观者突破了2000万人次,21日累计参观者又突破3000万人次,用时较上一个1000万人次又减少1天。 >>>详细阅读
上海世博会20日迎来全球环境基金(GFF)荣誉日
新华社上海7月20日电(记者 艾福梅 吴宇)20日,上海世博会迎来全球环境基金(GFF)荣誉日。作为目前环境保护领域最重要的多边国际机构之一,GEF多年来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赠款,促进了环境领域的国际合作,为提高全球环境效益、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做出了突出贡献。
GEF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莫妮卡·芭布在官方仪式上说,全球基金组织近二十年来与国际机构、民间团体以及私营部门密切合作,在各地进行投资,保护全球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物种灭绝、土地和水资源污染等环境挑战。 >>>详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