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碳"将何去何从:从上海世博会看如何建低碳城市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08月13日   来源:新华社

“碳”将何去何从?
——从上海世博会看如何建立未来“低碳城市”

    新华社上海8月13日电(记者 沈而默)国家发改委10日宣布“五省八市”将作为低碳省份和低碳城市试点。作为试点,并没有一个成型的发展模式,正在上海举行的世博会倒是给我们提供一个未来“低碳城市”的缩影。

    “伦敦零碳馆”就是其中的典型,22个“五彩风帽”让“零碳馆”在上海世博园城市最佳实践区格外显眼,其原型来自于伦敦贝丁顿零能耗社区。

    作为新生事物,碳排放量如何确定?排放的碳何去何从?如何给碳排放定价?这些都是推动节能减排,发展低碳产业、绿色经济的重要基础。

    测量碳排放需要一杆公平秤

    面对越来越多的低碳建筑、低碳产业以及国际上已经广为流行的碳交易,如何确定碳排放的量成了低碳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记者最近就这个问题采访了在能效和低碳服务领域具有影响力的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这是一家由瑞士SGS集团和中国标准技术开发公司于1991年合资成立的公司,目前正为上海世博会伦敦零碳馆和联合国馆减排提供第三方碳审核。

    公司自然资源部总经理颜立新向记者介绍了碳排放量确定的过程:SGS对两个场馆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双方讨论决定组织边界、核查标准和核查范围。由SGS的专家组成的核查小组制定详尽核查计划,在对馆方的碳排放数据进行评估后,对碳排放量做出评估声明。

    “从开始建设到场馆运营至最后,我们都会对数据进行核查,确认排放量,例如耗电量。但是类似于游客进入场馆产生的碳排放量,由于不确定性比较强,不计入我们的核查范围。我们所作的核查更像是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所做的审计。”颜立新说,“根据国际惯例,碳排放的认定大多是由第三方机构进行核查,这样更具有公信力,也能更广泛地为国际社会所认可。”

    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环境服务部副总监薛建博士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第三方认证就相当是一把尺子或者一杆公平秤,由它来测量碳排放的量。“大家都在说碳排放,有人要买,有人要卖,但是怎么确定你买了多少、卖了多少呢?这把尺子就很重要了。”

    对于国内进行低碳省份的试点,客观的量化监督也是试点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申银万国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试点地区需要加强碳排放统计工作,建立完整的数据收集和核算系统。碳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的建立将对未来碳减排量的监测以及节能减排实施效果起到量化监督作用;同时为未来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和碳交易推广奠定基础。

    购买“碳排放”已不遥远

    零碳排放是我们的目标,然而实际的情况是碳排放依然会存在,这些排放出来的碳又将何去何从呢?

    其实购买“碳排放”已经不是什么遥远的事情,它可能就发生在你我的身边。来上海世博会参观的不少游客都拿到过一张迷你“世博绿色出行低碳公交卡”,上面印有“低碳世博、绿色出行”。

    可别小看了这张公交卡,它相当于你已经购买了一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通过卡片上的编号在指定的网站(www.cleanair.net.cn)就可以查到这一吨二氧化碳的去处。

    记者查询了手中的一张“低碳公交卡”,显示购买这一吨碳排放所付出的资金全部用于四川广元补贴减排项目区农户,推进全市农村温室气体减排项目持续开展。

    其实,这只是进行节能减排、碳中和的一个小例子。更多的碳交易发生在国内的交易所里。北京、天津、上海均已经成功进行了碳中和交易。

    在薛建看来,低碳在各地的认同度很高,但是真正了解如何操作、如何运营并不多。认知障碍、技术障碍和投融资障碍也是目前各地推动低碳产业发展的障碍。

    除了进行培训、提供技术支持和风险评估来解决这些问题,SGS还有一些实际操作的经验。

    SGS能效与低碳服务部销售经理杨建国给记者举了个例子:企业通过利用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可以减少运营成本,而节省的开支又可以用来支付提供技术支持的企业,这当中还可以引入第三方投资者,进行资本运作上的支持。SGS在为上海市浦东新区145台燃煤锅炉的测试、检验过程中,同时为企业提供了节能解决方案。通过类似的模式,为该区3家企业进行电平衡测试工作以后,找到了减少能耗的潜力,共计为4150吨标准煤,为下一步节能实施改造找到了方向。

    “碳”价格需要市场去发现

    一吨二氧化碳值多少钱?谁来定价?怎么定价?这是碳排放得以交易的基础,也是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根本。

    碳交易是目前最热门的话题,碳交易量也在不断刷新纪录。虽然欧洲气候交易所曾经创造了一天交易量10亿美元的纪录,但是碳交易并未形成一个连续的价格体系。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副总裁黄杰夫此前在陆家嘴论坛上给出了一组数据:目前,在欧盟国家,由于《京都议定书》形成了强制交易体系,一吨二氧化碳售价可以超过10欧元;而在美国的自愿交易体系下,这一价格最高达到7-8美元,最低则只有2-3美元。

    “这些价格只是在欧美国家的部分地区有相对独立的价格体系。二氧化碳或者碳排放,并没有形成一个类似于石油或者大宗商品的价格体系。”黄杰夫说,由于各个国家对于碳排放的义务并不相同,导致在全球不同地区形成的碳排放价格并不具有连续性。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总经理林健认为,加强碳交易平台的建设,培育碳交易市场体系,让更多的投资者参与进来,是发现和形成碳价格的基础。

    薛建向记者介绍:“在碳交易这样一个‘买方市场’里,稀缺性产生的市场需求才能产生最终的碳价格。”

    “如果有了真实的价格指导,就有了效益动力,民间资金就会积极寻找能减排的领域。”林健说。

 
 
 相关链接
· 发展改革委通知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
·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
· 成都锁定五大关键词探索“低碳城市”发展道路
· 仇保兴谈抑制三大领域刚性碳排放:建设低碳城市
· 社科院蓝皮书:低碳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