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一家人!”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抗洪抢险的日日夜夜里,这是记者听到的最多最动情的一句话。
7月底,延边州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各族人民在州委、州政府的带领下,万众一心,谱写了一曲曲抗洪救灾的凯歌,留下了一段段手足情深的感人佳话。
洪水面前,各族干部群众合力保家园
洪水来临时,朝汉各族基层干部成为群众的主心骨。
7月28日凌晨,和龙市龙城镇和兴村山洪暴发,河水陡涨,堤坝溃堤,情况万分危急。年逾花甲的和兴村朝鲜族党支部书记姜万今,迅速与村上党员干部取得联系,来不及跟丈夫打一声招呼,就冲进了滂沱大雨之中。此时大水已漫上村路,淹到了她的腰间,她分辨不出哪里是河哪里是路,一不小心,就会被激流冲走。姜万今全然不顾危险,带领干部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居住在河堤两岸的所有汉族村民全部转移到了安全地方。
当天,安图县万宝镇江北村在洪水中成了“孤岛”,300余名朝鲜族、汉族群众被洪水围困。“不管是朝鲜族,还是汉族,他们都是我们的父老乡亲,都是我们的亲人,我们要把他们救出来!”在惊涛骇浪中,江北村党支部书记夏德明爬上江南村河岸边的高压线杆,把已被洪水冲断的高压线甩到了河对岸,利用细细的高压电线向村里被围困的群众运送粮食、水等生活物资。100多个小时里,他就没怎么合过眼,嗓子哑了,几乎说不出话来。
生死相依,各民族兄弟姐妹在一起
“平常,我们和东清村相处就十分融洽,像是一家人。这次发大水,更看出我们朝、汉两个村屯之间的兄弟感情了。”安图县永庆乡青山村党支部书记咸基东说。青山村是朝鲜族聚居村,与之仅一路之隔的东清村是汉族聚居村。
洪水越来越大,上级命令这两个村子的群众即刻转移。东清村组织部分党员干部和青壮劳力急速赶到青壮劳力少的青山村,帮助转移村民,抢救村民财产。
南黄泥河村是敦化市贤儒镇的朝鲜族聚居村,在遭到暴雨袭击后,镇党委和政府安排南黄泥河村的300多名村民转移到地势较高的汉族村城山子村。城山子村村委会主任卢君绪通过大喇叭通知本村的村民到村部,把南黄泥河村的客人们领回家。不一会儿,城山子村的村民从四面八方赶来,像见久别的亲人一样抢着把这些客人往家领。
29日上午,洪峰通过贤儒镇。险情一过,南黄泥河村的村民们要重返家园。临行前,城山子村的全体村民夹道相送,依依不舍:“要是水再大了,你们一定要回来啊。”南黄泥河村的村民们一步三回头,向城山子村的村民连连挥手。
抗灾自救,各族群众互帮互助共渡难关
“房子不能住了,所有东西都被大水冲毁了,连一件可换洗的衣服都没有,幸亏这些汉族兄弟姐妹帮我。”68岁的朝鲜族村民金英子说。她在红旗村生活了55年,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都在韩国打工,家中只剩下她跟儿媳妇经营着一家民俗馆。
永福村村民自发组织起来,把受灾的红旗村村民安置到各家各户。妇女们一大早就忙碌起来,洗菜的洗菜,做饭的做饭,金英子和她儿媳也加入了她们的行列。当喷香可口的“大锅饭”端上来时,两个村子不同民族的群众已成为患难与共的一家人。
洪水过后,安图县城明月镇3个社区的60多名工作人员组成了“巾帼志愿者”,来到红旗村为受灾群众收拾被洪水冲毁的房间。她们6个人一组,为村民打扫房间里的淤泥,清洗锅碗瓢盆,擦洗衣机、饮水机等。一组长任素梅说:“平时有些女同志家里的玻璃都是雇人擦,可来到灾区,她们二话没说,埋头苦干,有的人累得胳膊都抬不动了。”
洪水冲垮了家园,却把各族群众的心更紧地连在了一起。(记者 刘亮明 刘文波)